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论文服务

纽马克翻译理论诠释下的《红楼梦》古典诗词英译分析

时间:2013-03-19来源:易品期刊网 点击:
摘要:应用纽马克“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对比分析《红楼梦》金陵判词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与霍克思英译本,认为《红楼梦》古典诗词英译应以“语义翻译”为主,以“交际翻译”为辅。译作应既达到原著思想内容的忠实再现,又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著相似的意象美、含蓄美、形式美与音韵美,忠实再现文化内涵,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交流,这样才能取得与原文最贴近的语用功能对等效果。 
  关键词:金陵判词;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语用功能对等 
  作者简介:曹艳艳(1976-),女,山东临沂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赵国霞(1977-),女,江苏盐城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上海 20006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34-03 
  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典范。作者独创性的把诗词曲赋同整个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性格与命运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在金陵判词中,金陵十二钗的个人际遇、未来命运每每隐含其中,成为指导小说人物命运发展的一条主线,使通篇小说犹如贯穿于一线之上的珍珠项链,读来意味悠长。在翻译金陵判词时,译者既应充分再现文本语言信息,又应充分再现诗歌语言意象美、含蓄美、形式美与音韵美,同时应努力再现原著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中国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从翻译评价标准上讲,只有这样的译本才是取得了译本与原文最贴近的语用功能对等效果的佳译。 
  《红楼梦》有近60种译本,其中全译本12种。[1]鉴于译本之多,风格之异,翻译策略应用之纷繁芜杂,以区区短文难以概说周全,故本文仅以影响力较大的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与大卫·霍克思英译本中金陵判词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应用纽马克(Peter Newmark)“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结合语用学,探析《红楼梦》古典诗词英译。 
  一、诗词翻译标准:取得语用功能对等效果 
  文本类型决定译文的评价标准。描述性文本侧重内容的传递,祈使性文本注重劝说效果,而表达性文本比如诗词则注重通过独特语言表达形式的使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在翻译诗词时,忠实的译文应体现出原文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译者应该让译文读者充分领略到与阅读原文最贴近的文学和美学体验。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首先是语义对等,其次是语体对等,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其理论基础是“对等效果”原则,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上述理论不足之处在于,译本的功能与原文的功能未必完全一致,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面对同内容文本时的反应也未必完全相同。笔者认为,与“功能对等”相比,采用“语用功能对等”的字眼要更确切一些。在诗词翻译中,要取得语用功能对等效果,应以“语义翻译”法为主,以“交际翻译”法为辅进行翻译。 
  二、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 
  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旨在让译作读者产生最接近于原著读者的阅读效果;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旨在用目的语所能允许的最接近于原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来准确再现原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文本意义。[2]古典诗词是以表情功能为主的文本,因此多数情况下应用语义翻译法较为适宜。如确实因历时和共时原因,暂时无法逾越文本中的文化障碍,难以做到在译入语文化中准确再现原著文化信息,才应适当弹性应用交际翻译法。应用语义翻译法指导《红楼梦》古典诗词翻译,可以使译作的信息传递、审美体验和文化承载三方面的功能都得到较好的实现。 
  三、信息传递功能的实现——译作对原著思想内容的忠实 
  语义翻译法要求实现译作对原著丰富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做到对原著思想内容的忠实,也就是译作应从词义、句意、语体色彩、隐含义到文化特质都与原著有最大程度的接近,不可歪曲、改变原著内容。杨宪益明确地说:“总的原则,我认为是对原作的内容,不许增加或减少。”[3]“我们必须忠实于原文。”[4]可见,杨宪益(以下简称“杨译”)始终把“忠实”作为翻译《红楼梦》的总原则,他坚持以原文语言和原文文化为中心的翻译方法,尤其是在翻译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文本时,更多的采用异化法;而大卫·霍克思(以下简称“霍译”)重视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体验效果,主张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在翻译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材料时,比杨译更多采用归化法。对比两译本金陵判词部分,笔者发现两者对原著的理解与表达都既有足可称道的绝妙佳译,也存在几处与原著句意出现偏差的问题,现提出几例试作评析。例1: 
  妙玉判词:[5]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杨译:[6]Chastity is her wish, 
  Seclusion her desire; 
  Alas,though fine as gold or jade, 
  She sinks at last in the mire. 
  霍译:[7]For all your would-be spotlessness, 
  And vaunted otherworldliness, 
  You that look down on common flesh and blood, 
  Yourself impure,shall end up in the mud. 
  对比两译本可以发现,霍译与原著的感情色彩迥异,这在选词用字的褒贬上反映的尤为突出。原判词中,“云空”是说要超脱尘世达到空的境界。而霍译使用“vaunt”一词,含有“自夸、吹嘘”等贬义,与原著不相符。“可怜金玉质”本指妙玉出身高贵,相貌美丽,值得怜惜。但霍译对此略而不译,添加了“You that look down on common flesh and blood”,以表示妙玉虽自视清高却名不副实,因而下场悲惨也必然。然而事实上,妙玉被劫的悲惨遭遇理应得到大家的同情,而“impure”一词含有淫猥的、肮脏的、腐化的含义,哪怕妙玉有自视清高的白璧微瑕,用在她身上也未免太过,况且在《红楼梦》其他章回中,著者也曾提到妙玉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她显然不该受如此贬低。在此处,依据“忠实”原则,霍译弱于杨译。众所周知,玉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深远而独特,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玉”字也因此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代表了权势、财富和地位,象征着崇高的品行与操守,同时又是纯洁和美的化身。杨、戴译本保留了带有中国独特审美文化的“玉”的意象,既体现了原著中妙玉洁身自好的品质,又传播了中国文化,值得提倡。应用语义翻译理论对该判词做进一步分析发现,杨译对原著感情色彩的拿捏细致入微,准确传递出原著的隐含义与文化内涵,而且在二、四句压尾韵,从形式美的体验上也与原著颇有相通之处,堪称佳译。
四、审美体验的实现——译作的意象美、含蓄美、形式美与音韵美 
  象征手法的运用创造出了丰富的意象。意象是一个运用词语进行比喻和象征化的过程。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注重通过意象在读者心中形成一种朦胧的、含蓄的意境。20世纪上半叶,英国汉学家、翻译家阿瑟·韦利(Arthur Waley)十分重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认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他总是“避免增加他个人的意象或者隐藏原文的意象。”[8]“古典诗歌翻译的实质是意象的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机地利用语符再现原诗的意象及其意蕴。”[9]在诗词翻译中,对于原著隐含在字里行间没有直白说出来的内容,译者也不应该简单地把它显性化,否则就会失去原著的含蓄美。正确处理押韵、格律、词语音调等形式结构和诗词技巧,尽可能在译作中再现原著的形式美与音韵美,也是应用语义翻译法再现原著审美体验的重要方面。采用语义翻译法翻译《红楼梦》古典诗词能够更好的再现原著的意象美、含蓄美、形式美和音韵美,以达到语用功能对等效果。例2: 
  晴雯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杨译:A clear moon is rarely met with, 
  Bright clouds are easily scattered; 
  Her heart is loftier than the sky, 
  But her person is of low degree. 
  Her charm and wit give rise to jealousy, 
  Her early death is caused by calumny, 
  In vain her loving master’s grief must be. 
  霍译:Seldom the moon shines in a cloudless sky, 
  And days of brig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 
  A noble and aspiring mind. 
  In a base-born frame confined, 
  Your charm and wit did only hatred gain, 
  And in the end you were by slanders slain, 
  Your gentle lord’s solicitude in vain.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采用了析字修辞格。霁月是指天净月朗的景象,点出一个“晴”字。这里用“霁月”,一方面暗示晴雯的名字,另一方面暗示她的人品高洁。彩云是指有纹彩的云霞,云呈彩叫雯,点出“雯”字,而且含有纯净美好的意思。[10]这两句中的“难逢”、“易散”,暗指晴雯将像易于消散的云彩那样难存于世,必将遭到封建卫道士的迫害。霍克思在翻译“霁月难逢”时,译为“Seldom the moon shines in a cloudless day”,如果把它回译成中文就成了“无云的天空罕见月亮朗照”,这显然与原著中表示雨后月出,天晴月朗的日子难逢的意思不相吻合,甚至是有悖于常识。相比较而言,杨、戴的译作“A clear moon is rarely met with”较符合原著。当然若能把雨止、风停的意境表现出来就更好了。“彩云易散”一句中,霍译采用符合交际翻译法的操作模式,把该句内含的晴朗的天气易于逝去显性化,如此以来,原著包含的丰富意象就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抽象概括的“晴”的概念。杨译符合语义翻译法的要求,仍用彩云作比,保留了原著的意象美和含蓄美,再现了原著的审美情趣。当然,霍克思的译作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原著判词在二、四、五、七句压韵,霍克思注意到这一特点,采用倒装等多种句式,使一、二句,三、四句和五、六、七句分别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乐感。在翻译“寿夭多因诽谤生”时霍克思采用头韵“slanders slain”,与原著之“诽谤”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现了形式美与音韵美。 
  五、文化承载功能的实现——文化内涵的再现 
  《红楼梦》古典诗词英译不仅要传递诗词本身的审美情趣,同时还肩负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保留诗词原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采用归化法。中国翻译家孙致礼明确提出:“文化上要尽量争取‘异化’,尽量避免‘归化’;文字上不得已进行‘归化’时,也要以尽量不引起‘文化归化’为前提。”[3]下面的译例正体现了这一点。例3: 
  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杨译:She sees through the transience of spring, 
  Dark Buddhist robes replace her garments fine. 
  霍译:When you see through the spring scene’s transient state, 
  A nun’s black habit shall replace your own. 
  对判词第二句中“缁衣”的翻译,霍译为a nun’s black habit显然是不妥的。因为“habit”一词特指英美修道士所穿的衣服,这与中国尼姑们的着装显然不同,而且它们也有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联想意义,倒不如杨译为“dark Buddhist robes”更贴切。因此在翻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本时绝不能简单地采用归化法,不能一味的用目的语中貌似对等实则文化联想意义大相径庭的类似表述来替换,否则往往会造成把“嫦娥”翻译为“Diana”,“玉皇大帝”翻译为“Jesus”或“God”,使得译作的整体文化韵味变得不伦不类,诗词文化承载的功能无法实现,更达不到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
六、结语 
  从总体上讲,杨宪益、戴乃迭的金陵判词译本以原著和原语文化为中心,多采用语义翻译法;霍克思译本以译入语读者为中心,更多采用交际翻译法。应用语义翻译法的《红楼梦》古典诗词译文,既能达到译作对原著思想内容的忠实,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著相似的意象美、含蓄美、形式美与音韵美,并再现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译作的信息传递、审美体验和文化承载三方面的功能都能得到较好的实现,能更好的达到语用功能对等效果。对于暂时无法逾越的文化障碍,无法应用语义翻译法时,弹性的选择交际翻译法,也不失为一条可行的翻译思路。研读、对比经典译本,吸收名家精华,不仅有利于翻译工作者提高自身翻译水平,而且对于广大的英语爱好者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促进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也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洪涛.《红楼梦》翻译研究与套用“目的论”、“多元系统论”的隐患——以《红译艺坛》为论析中心[J].红楼梦学刊,2010,(2):283-305.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81-89. 
  [5]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Pek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 
  [7]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Group,1977. 
  [8]陈惠.阿瑟·韦利诗歌翻译思想探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55. 
  [9]杨俊峰.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4):70.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10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