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噪音是指人们在不同环境中判断定为不需要或有干扰的声音,使我们产生紧张感并且对我们可以产生危害的声音,我们如果用仪器进行测试的话,一些噪音势必对病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产生影响,会使他们的生理发生改变,病人就会出现情绪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的状况. 因此,手术室降低噪音水平是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手术室 噪音 心理 护理 探讨
手术室是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通过分析手术护理潜在安全隐患,改进相应管理流程,应该采取相关防护措施.下面我们就来探讨手术进行中减少噪音的相关问题.手术室平均噪音是60~65d B,但常接近90d B,这是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1、2],根据我科现有仪器设备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噪音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麻醉机、监护仪,约65d B,它贯穿手术的始终;二是吸引器,约73d B[3、4];三是电刀电凝,约65d B;四是工作人员对话,约60d B,多数属于与工作无关的嬉笑.其他还包括空调、麻醉机报警、应用手术器械物品及仪器移动声、人们来去匆忙的脚步声音、器械相互碰撞或放入盘内声音、换术装戴手套时的声音等等, 上述声响已属中等响声,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加以治理.
噪音是应激源,可以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5].噪音侵袭人体同时也为人所感知,故同时引起心理和生理反应.当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明显增加,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是主要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则主要是情绪反应,如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抑郁,表现为脉搏增快、血压增高、烦躁等[6].
根据Shapiro等对手术室常规操作测定,结果见下表[3].
Shapiro等对于手术室常规操作测定
对象与动作 db-(A-加极声极)
打开橡皮手套的包装 86
脱去手术用手套 82
手术器械相互碰撞 80
病人气管内吸引 78
手术器械放入碗、盘 75
打开纸袋 70
手术医生谈话 66~72
这些都可影响病人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系统的生理改变[7].常见是病人血压增高,心率增快.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90例,男75例,女15例,年龄12岁~65岁,麻醉方式均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病人均在清醒状态下手术,处在前面所述的噪音环境中,均表现为惊恐、烦躁、气愤、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有个别青壮年病人对医务人员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大声指责.而经过减少响声、降低噪音、进行心理护理,大多数的病人都能配合治疗,
2、临床观察
对病人来说,"手术"是种令人恐惧的治疗手段.病人术前比较紧张,而噪音更加剧了这种反应,干扰了手术的顺利实施.更有甚者是不少医生、护士在手术进行时边聊天边做手术,讲各种趣闻轶事成了习惯,所以更加重了病人对医护人的不信任乃至反感,对病人的心理产生了极度不良的影响,以至病人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及术后治疗,影响了治疗效果.
3、护理体会
3.1.老年人、久病不愈的病人长期受疾病和疼痛的折磨,对医护人员有不信任的感觉.到手术室后护士又忙于术前的准备工作,推机器声、脚步声、交谈声,使病人心里有一种烦躁、恐惧感甚至产生很强的抗拒心理,手术室工作者应给予安慰,细心的解释,鼓励关心病人,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做到走路轻、动作轻、说话轻,解除病人的抗拒心理,取得圆满得手术效果.
3.2.知识少、文化低的病人反应较差,语言表达不清,对在手术室所见到的一切都感到恐惧、紧张,对于各种声音都非常敏感,心率会越来越快.要尊重这种病人,耐心听取他们门的意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予安慰,解除恐惧心理,给他们创造一种安全感,使之与医生合作.
4、建议措施
4.1.加强教育和宣传,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确保行动上自觉控制,为此我们应该进行专题讲座,并在各无菌区内较醒目的位置挂"静"字牌,强化人们意识.
4.2.对现用手术室,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用最经济的方法将环境中噪音控制在允许的标准.
4.3.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检修,淘汰部分陈旧设备,力
求消除异常噪声,每周定期对器械台、麻醉机、推车等的活动部件上润滑油,同时尽量减少其推拉的次数,手术操作台均使用82c m×50c m规格以上,器械多时准备两个操作台,以免器械碰撞.吸引器不用及时关闭,麻醉机监测信号统一调至不影响或分散注意力的水平.
4.4.手术室内保持安静.手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允许在室内嬉笑打闹,不许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术中尽量减少出入手术间的次数和频繁走动,对参观人员严格限制加强管理.
4.5.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提高应激能力,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增强对手术的信心和耐受性,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对发出的异常噪声耐心解释,尤其是骨科手术时骨锤的敲击声及电钻声.
5、小结
针对实际存在的噪声,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经噪声仪监测,即使在最嘈杂的手术准备阶段,也能保持在80d B以下.通过临床护理实践,笔者认为,手术室护理工作者应着眼于患者,正确理解和识别噪声源,真正认识到手术进行中减少噪音的必要性,制定并实施消除或减弱噪声源,控制应激反应,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树立心身统一观点、环境与个体和谐的观点.为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创造一个整洁、清新、安静的手术环境.
参考文献
[1]胡乔木,朱洪元,王竹溪.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分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951.
[2]魏继承.手术室及I C U环境的噪音污染.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6,17(5):311-312.
[3]陶新莉,陶立新,裴新平.手术室环境的噪声污染与护理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1999,34(4):230.
[4]郭凤琳,张家驹.I C U综合征及音乐疗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16(3):103-104.
[5]皇甫恩.护理心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5-46.
[6]胡佩诚.医护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82-83.
[7]核燕南.麻醉污染[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1,1:24.
[8]刘俊杰,赵 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
[9]朱晓平,叶黎明,臧 健.手术室开展围手术期病人系统化的心理护理的探讨 [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