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文史哲学 > 民族文化
论文服务

分娩医疗化的反思

时间:2013-10-21来源:易品期刊网 点击:
 摘 要:对贵州岜沙苗寨生育文化进行田野工作考察,叙述当地苗族妇女的分娩空间与垂直式生产情况,对分娩医疗化进行了讨论和反思:分娩是一种自然、健康、正常的生理过程,分娩医疗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其背后彰显了权力的更迭。根据分娩医疗化的社会建构不适用于岜沙这样的传统少数民族社会的个案,对分娩医疗化提出批判,意在推动我国批判的医学人类学研究。
  关键词:岜沙苗族;分娩医疗化;分娩空间;垂直式生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114-06
  在有“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美誉的侗族村寨占里,据说有一种可以改变胎儿性别的草药名叫换花草,笔者为该草药的神奇故事所深深吸引。幸运的是,笔者通过田野实习的机会终于来到贵州与占里同属的县城——从江县,并且在具有苗族文化“活化石”之称的岜沙苗寨进行田野工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距离占里不足35公里的岜沙,想必也有其独特的生育文化。当了解到岜沙苗寨并没有像占里侗寨那样可以对胎儿性别施加影响的草药,绝大部分家庭却又同占里的情况一般——几乎每个家庭均生育有男孩和女孩,笔者感到十分好奇。没有像占里那样控制性别方法的岜沙是如何做到较正常的胎儿出生性别比呢?随着田野调查的逐渐深入和同当地人关系的日益密切,笔者从只言片语中获悉原来岜沙妇女是在家庭中分娩,因此有充足的机会可以在产后以溺婴的方式对胎儿进行性别选择。然而,她们为什么在家庭中分娩?在家庭中如何完成分娩?都有什么人参与家庭分娩?笔者饶有兴趣地开始广泛接触各种年龄段的女性。惊异地发现,原来她们甚至不是像我们一样躺着分娩,而是站着或趴着,后来才知道这叫做垂直式生产。当这些懵懂的女孩听说我们都躺着分娩时,她们感到困惑和不解,甚至觉得笔者在同她们开玩笑。对笔者而言,这些带给笔者震撼的同时无疑又平添了几重疑问。什么是垂直式生产?为什么要垂直式生产?怎么样垂直式生产?以及为什么我们社会里的分娩情况跟岜沙的不一样?笔者开始意识到分娩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岜沙的分娩情况在某种意义上给我们以新的选择和认识。
  一、岜沙苗寨概述
  岜沙因为其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事实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岜沙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境内岜沙山脉中段。岜沙山脉平均海拔550米,两侧又有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大榕坡山脉和宰戈坡山脉相包围,使得岜沙苗寨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中[1]。森林资源丰富,古树参天,翠竹遍布。土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全村实有耕地16422亩,其中稻田面积12922亩,旱地面积350亩[2]。岜沙是纯苗族集中居住的村寨,总人口2307人,其中男性1196人;女性1111人。从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中得知,岜沙苗族属于斯威顿经济类型[3]。① ①按照各民族的控驭能量实际能力,可以将世界上所有各族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以显示其经济生活的发展等级。民族学家按其控能数量的由小到大依次分为:狩猎——采集经济,斯威顿经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五种经济类型。斯威顿经济类型的基本特征为:使用人为的手段从自然生境中划定生产操作地段,让经过人选中的有用植物(或动物)在该地段内以这些植物或动物原生状况自然生长,以利人类获取和功用。传统生产方式中,有轮歇式的刀耕火种、有半水半旱式的锄耕农业,也有由游耕生产发展而来的定耕稻田农业[4]。就现有资料和实地调查来看,岜沙人仍然保持着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以及稻作种植为主、狩猎采集为辅的生计模式。经济收入以森林产品为主,维持基本生活的产品主要是糯稻,辅之以玉米、红薯等农作物,品种虽然丰富多样,但数量少、市场价格偏低,往往是自采自食(或自用)[4]。但在两性的社会分工中,男性负责耕作、狩猎,女性则承担生育、染织及家务劳动。耕田以自食、织布以制衣,基本生活不求于外[5]。旅游业的兴起改变着岜沙人的生活② ②根据从江旅游局2007年的数据,岜沙自1999年成立民族风情表演队以来,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已占从江县旅游总收入的近1/3。。近些年伴随着岜沙旅游业的开发,不少农户也加入到农家乐、民俗风情表演队等旅游项目中,为家庭收入带来了一定经济收益。
  岜沙苗寨有自己的通婚圈和通婚原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基于历史传说的姓氏间通婚规则。根据当地人的祖先记忆,追溯到远祖时期,岜沙12姓氏中滚姓和易姓结拜为兄弟集团,其他10姓结拜为另一兄弟集团,同一兄弟集团内部不能通婚。即滚、易两姓禁止通婚,但可与其他10姓互为通婚,王、吴、贾等10姓之间不婚,与滚、易可通婚。二是基于变婆传说。变婆是指那些可以死而复生最终变成鬼的女人,这种概念来自村外其他民族。岜沙人相信村里没有变婆,只有村外的世界才有变婆。一旦娶了外面的女人,就会乱了岜沙苗人的种。他们固执地认为外面嫁来的女人要么不能生孩子要么只能生女孩,偶尔有人能生下男孩也会是残废。而这些情况都是不能被当地人所容忍,因为女孩不能算作子嗣,没有孩子或是残疾的孩子也意味着没有后代。因此,他们极其避讳迎娶外面世界的女人。三是通婚圈中的通婚圈。与传统中国汉人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一样,岜沙男女的结合除了遵守以上两点通婚规则外,往往也受到“门第”观念的限制。这里的门当户对用当地人的话说讲是“亲戚好的跟亲戚好的、亲戚矮的跟亲戚矮的”。亲戚矮是指村中会酿鬼的人家,反之不酿鬼的则是亲戚好的。“酿鬼”是指那些晚上睡觉看见有鬼来掐害自己第二天便死去的人。他们认为酿鬼会“遗传”,如果祖上有人酿鬼,那么他的子孙后代都将会酿鬼。除了能够遗传给后代外,还能传染给婚配对象甚至整个姻亲。因此,子女若愿与酿鬼的人家结亲,父母便会从中横加阻拦,倘若无能为力,父母便决绝地与其断绝关系并令其迁出家中。目前,全村酿鬼人家数量约占总人家数量的20%,他们一般只能选择内部通婚或者外嫁。四是苗族婚姻的总原则。严格禁止父方平表婚,不限制母方平表婚并盛行姑表婚。③ ③所谓“交表”指的是异性同胞的孩子,一个人的交表指的是其父亲的姐妹的孩子和其母亲兄弟的孩子。交表婚,即交叉表兄妹婚,指的是己身(EGO)与父方姐妹的子女或母方兄弟的子女即姑、舅表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尽管这种婚姻关系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也属近亲婚,但由于姑与父异性、舅与母异性,他们和他们的子女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不属于已身同族集团的成员。因而,这种婚姻形态被称为族外婚。交错从表婚,又称姑舅表婚,指姑舅表兄弟姐妹之间有优先婚配的权利的婚俗。舅表婚即外甥可娶舅父的女儿做妻子,单向舅表婚只许外甥娶舅家女,决不许外甥女嫁去舅家,意谓“血不倒流” 。单向姑表婚与单向舅表婚正好相反,即舅家的儿子理应娶姑家的女儿为妻。与交表婚相对的是平表婚。所谓平表婚,即平行表兄妹婚,指的是与父方兄弟和母方姐妹的子女间的婚姻。由于父方的兄弟与父同性别,母方的姐妹与母同性别,他们和他们的子女都被视为自己同族的成员。实际上都反映了同姓不婚的原则。在盛行姑表婚方面,从历史文献、语言遗痕及现有实例中均可得到印证。  岜沙苗族同其他苗族一样有完整的信仰体系,主要是鬼神信仰,并集中反映在对祖先、生命以及自然的崇拜与敬仰。岜沙有两块充满凹痕的淡绿色石头名叫祖母石,对祖母石的祭拜体现了对母性生殖的崇拜,彰显着岜沙人对于生命的渴望与孜孜追求。对自然的崇敬主要体现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中,以对树木的崇拜最为典型。树木是生命的象征,人死了,埋在土里,变成了滋润树木的养分,是生命的再生[6]。
  二、岜沙妇女的分娩空间和垂直式生产
  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岜沙人的前进,也加剧了贫困的现实,因此,生存环境要求岜沙人生育合理多的后代,岜沙妇女的分娩问题就显得有意义了。
  (一)分娩空间
  笼统地讲,与住院分娩相对,岜沙妇女在家分娩。然而,当仔细深究这个“家”的具体涵义时,我们将看到一整套由岜沙人制定的关于分娩的文化潜规则。具体来说,岜沙产妇主要的分娩地点有家中、坡上和禾仓下。其中,“家”又细分为在婆家或者在自己独立的小家,这同兄弟间是否分家相联系。同时,禁止产妇在娘家分娩。
  1家中分娩。在家分娩是一种极为平常且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生育传统。由于岜沙人通常在儿子娶妻生子后才会分家,因此新媳妇一般皆在婆家分娩。假若已经分家,媳妇则在自己独立的小家中分娩。分娩时,以家中夫妻居住的房间作为产房。同时,只允许丈夫陪同产妇一起分娩。此时,婆婆通常守候在分娩房间外,时刻关注产房内的分娩状况并通过语言交流指导产妇分娩。
  2坡上分娩。岜沙人称梯田为“坡”,家家户户的梯田上都盖有简陋的干栏式① ①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小木屋,多为两层,上面可以住人,下面则用来饲养牛等牲畜,因此又称之为“牛棚”。在坡上分娩,实际上就是在牛棚中分娩。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压力影响以及生育男孩迫切愿望的刺激,那些已经有了孩子并再次怀孕的妇女有时会选择在坡上的牛棚中分娩,以避免或者减少因触犯生育政策所引起的麻烦。
  3.禾仓分娩。禾仓是岜沙每个家庭都用来贮存和放置粮食的地方,一般为独立建筑。那些在禾仓中分娩的女子往往是未婚先孕者。是否在村中置办婚宴酒席是岜沙人判断一对新人结合的标志,因此,没有置办酒席的家庭不允许已怀孕的女子在家中分娩,即非婚生育。除非女子得到男方父母的接纳,否则将在禾仓中或者屋外的门口分娩。当然,她们也可以去坡上分娩。
  (二)垂直式生产
  在岜沙,产妇至今延续和保留着垂直式生产体位,这与在家分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几位均为人母的芭莎妇女数次深入访谈之后,笔者尝试着勾勒出岜沙产妇分娩的情形:临产的孕妇在丈夫的陪同下,在自己的卧室内分娩,同时,守候在门外的婆婆会听其动静并随时给予技术性指导。孕妇或扒着床边或扒着丈夫借力,半蹲或蹲着使劲用力向下生产。之所以半蹲或蹲着,主要是考虑到这样的高度不致使掉落的孩子受到损伤,从而确保孩子的平安。接着,母亲会用烧红削尖的竹片割断孩子的脐带,一些不懂得处理的母亲也会用指甲弄断脐带。但是她们却绝不会用剪刀剪断脐带,因为在她们看来,这样会使得小孩肚子疼。最后,母亲会用热水和软布擦洗小孩。
  三、讨论与反思
  从对待不同情况选择不同分娩地点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岜沙人严格又高明的生育规范。对待正常合理的生育行为给以高度自主性与安全性的肯定;对待生育意愿与政策相矛盾的生育行为采取消极漠视态度不鼓励;对待非婚子女生育行为主张非暴力不认同的积极态度给予否定。在调查中收集到两个很有代表意义的个案。
  个案1:在外面见过世面的滚老伯,谈起在家分娩的实例显得并无禁忌。他坦言,大伙都希望家中有个男孩,能帮着干活减少家庭负担。妇女自己在家或者坡上生,发现是女孩,如果不想要就丢在地上不管。在坡上,更好挖个坑,自己埋了。后来,滚嫂进一步解释说,有的做父母的看见虚弱的小家伙实在是可怜,就舍不得丢掉又捡来。有的等小孩死了,父母会给小孩穿上黑色的衣服并用绳子捆好,将它放进特意打造的小棺材里,然后抬去墓地埋成一个小土包,并在上面插一截树枝,上面再挂上几件小衣服。否则,小孩会做梦跟妈妈说“我太冷了”。并且注意不把小孩跟老人埋葬在一起,因为鬼师认为小孩太吵了。
  个案2:临盆前夕,通常由婆婆传授待产媳妇相关分娩知识,而母亲也多羞于告知女儿。18岁的王姑娘未婚先孕,并于8月中旬自行在某禾仓下生下一名女婴。由于缺少必要的生产知识,分娩不久的她出现生命危险随即被送往山下的从江县城医院。这件事情在岜沙掀起了不小风波,有人责备事件中刚满20岁的男主角作为有家室之人还出来诱骗少女的行为之恶劣;有人指出未婚先孕的事例在该地已不是新鲜事;也有人批评母亲的糊涂,为何不早早教授女儿如何避孕以杜绝悲剧的发生。几乎所有的妇女都表示,这个女孩既不能独自抚养自己的骨肉,还必须接受远嫁他乡的惩罚,因为村子里不再可能有男人愿意接纳她。
  不同的分娩地点适应了不同的分娩需要。无论如何,与在医院分娩相比,在家分娩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产妇较高的自主性和分娩的神圣性。事实上,很多学者都将产妇的分娩经验和分娩空间同生育控制的数量和范围相联系。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开始使用其他可能的空间进行分娩的女性明确地表明她们想要重新控制她们的身体和分娩过程。逐渐增强的分娩医疗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妇生产的主体性。医院分娩的产妇不得不将分娩决定权和分娩责任让渡给医师,最后只能听任医师的摆布。当这样的既定事实成为一种被广泛接纳的文化行为,同时,大部分女性又是依据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进行分娩选择,因此,将出现女性主动顺应占据主流的、已被确立和接纳的社会行为的现象。所以,在医院分娩成为主流并为接受的分娩方式的社会,产妇本身有可能加剧了分娩医疗化。另一方面,医院分娩或多或少干预了自然分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外阴切开术和剖宫产。正如学者所言,医院本身虽然想要帮助产妇分娩,但是,事实上却削弱了产妇独立分娩的信心,并扰乱了产妇听从其身体内在的分娩节律。当产妇接受并认同医院医生程序化的分娩干预后,接下来的产后照顾等一系列的医疗介入行为也就自然而然地顺理成章[7]。这样,循环式的医生干预模式和产妇让渡权力势必引起更大规模的自然生理过程的医疗化。  从生产体位发展变化的历史看,世界各地早先均有垂直式生产姿势,在台湾学者李贞德的研究中,罗列了数种在亚洲、欧洲等地发现的文本或图像史料以资证明该体位的历史久远。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自先秦以来的文字资料显示,产妇“下地坐草”,助产者“扶抱助腰”,是最常见的生产方式。垂直式的生产体位,一直到20世纪的台湾和香港都还存在。日据时期台湾的产妇蹲坐在生子桶或生子草上分娩。生子桶是嫁妆之一,生子草则为平铺于地上的稻草[8]。如果说垂直式生产是一种古风,那么将古风吹散的毫无疑问是所谓科学这股劲风。Martin和Riessman认为男人对科学持有实践权力,他们发展了技术并建立了现代医学,导致女性(原本是健康、正常、自然)的分娩过程成为社会所建构的“病理的”“不正常的”和“不自然的”,或者至少需要持续不断的监督[9]。现代生物医学自18世纪末开始占据主导,生产也逐渐脱离家庭。产妇躺卧病床,由医护人员主导生产过程。医生为了处置方便,分娩床开始出现,加速了垂直式生产的消亡。20世纪80年代,产时医疗干预增多和剖宫产率上升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倾向。剖腹产的流行,更彻底剥夺了产妇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入院待产、打催生针、剪会阴和剖腹等这一系列标准程序中,生产被病理化而整个生育的过程则被医疗化。可以说,分娩空间由家到医院的改变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姿势的变化。
  现代研究表明,产妇的精神状态对分娩过程起着重要影响,多数产妇对分娩有恐惧感,有亲人守护能使产妇心情舒畅,使分娩过程顺利进展。目前,在香港、上海等国内城市已有医院为产妇营造温馨的分娩环境而设有 “家庭产房”,允许家属陪同产妇生产。而欧美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广普及“家庭式产科服务”,让产妇在家人的陪伴下以最适宜的姿势分娩,其中最提倡的就是垂直式生产体位。还有研究更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分娩姿势进行了辩证分析,日本学者大野明子就认为匍匐位、蹲位、站立位等分娩姿势最利于分娩。产妇的阵痛和用劲,借助重力使胎儿从骨盆高处往低处娩出,特别是蹲位,是骨盆腔最宽的姿势,侧卧位也能充分扩展骨盆[10]。
  当享受着高度科技文明的人类重新思考分娩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时,仿佛才逐渐意识到分娩不是病患,而是再正常不过的生命生理活动。产妇最需要的也不是冷冰冰的科学器械,而是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呵护以及最顺应自然的分娩姿势。我们再来看看岜沙的情况。
  个案3:老支书告诉笔者,岜沙村以前有产婆,现在没有了。婆婆负责照顾媳妇,并教授她如何分娩,因为“儿子是你的崽,媳妇也是你的崽”。分娩时,只允许丈夫陪着产妇蹲着生产,不许外人观看,事实上,其他人也不敢观看。
  岜沙苗人虽然没有现代化的“家庭产房”,也没有高端机械和技术的参与,更不懂得高深的产科理论。但是,我们却极少听见有关难产的故事。也许,某种程度上,笔者的研究数据存在着缺陷,极少听见难产的案例也并不代表没有难产的发生。无论如何,笔者想要强调的是,在为分娩提供的医疗条件或帮助较为缺少、甚至没有的环境下,产妇仍有可能顺利分娩并实现母子平安。这样,“分娩是疾病”的谎言便不攻自破。那么,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产妇以何种方式在如此缺乏医疗帮助的情景下完成分娩。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查阅和岜沙鲜活的分娩流程的了解,笔者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垂直式生产体位起到的重要作用。称其是“古法分娩”也行、“自然分娩”也罢,重要的是垂直式的生产方式顺应了自然重力,为分娩的顺利进行增加了筹码。也许,自然本身无所谓好与坏,重要的是,作为自然一分子的人类应当顺应自然。
  更为重要的是,岜沙分娩的实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分娩医疗化。分娩,当真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健康的和正常的生理现象。女性最初在家由助产士或亲人陪伴生产到医学的兴起进而转入医院在医师的操作下生产,再到近几十年回归家庭生产、导乐(Doula)生产以及家庭产房的兴起等等一系列现象,皆鲜明地指出分娩进入医疗化到过度分娩医疗化再到分娩去医疗化的转变历程。置身世外的岜沙人仿佛早已看透如此的分娩医疗化沿革是一种社会建构,其背后彰显着时代的特点和权力的更迭。因此,延续着在家分娩并保留着垂直式生产传统的岜沙不需要这样的社会文化建构。
  事实上,岜沙的确存在着较为简陋的医疗条件,究竟为何在家分娩,绝不能简单、笼统、片面的认识和分析。然而,在家分娩着实为垂直式生产提供了可能,反过来,顺应自然的垂直式生产也保证了分娩顺利和母婴安全。当然,笔者并无意渲染和美化这种分娩方式,也不推崇回归到如此地步的分娩,毕竟,不论何种方式的分娩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安全因素。这里要强调的仅仅是作为社会建构的分娩医疗化在传统社会的不适用性。质朴的岜沙人在封闭的大山中顽强地保留着最为古老而又自然的分娩方式,看似无足轻重又令人匪夷所思的垂直式生产姿势实在是对不厌其烦追求分娩医疗化的人们最深刻的反思。
  四、结语
  如果说生育文化中的垂直式分娩好比是一片橘瓣,那么生育文化这只橘子就是岜沙这棵年老又充满生气的橘树幸福又充实的果实。撇开这里自然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岜沙这棵橘树无法生长,自然也没有了橘子。所以,我们有必要用整体观的视野将生育文化置于整个岜沙文化的大背景中去理解。为了实现整个族群和谐发展的生存目标,同时为现实条件所限,家庭分娩应运而生,垂直式生产为保障分娩顺利和母子平安最终成为最优选择。地理的隔绝,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岜沙独特的人文景观。因此,我们才能有幸一睹古风生产的自然流畅,感受生命的坚韧与不屈。目前,岜沙甚至还保留着延长哺乳期以达到避孕,从而更好地哺育婴幼儿的事实。这所有的一切都凸显着生命的张力,更深刻地表达了岜沙人为了更好地将岜沙基因传递下去的决心和愿望。同时,精神信仰与生命历程紧密联系,对祖先与生命的崇敬渗透在生育的每一个细节。极其重视祖先和崇敬生命的岜沙苗人,始终将生命的繁衍置于其文化的特殊地位和核心位置,作为一个族群文化当中最为保守的部分,势必也难为外界所干扰和影响。岜沙分娩空间和垂直式生产是基于岜沙社会文化本身对分娩医疗化建构的不适用性反映,由此得出三点结论:  1.对岜沙在家分娩以及垂直式生产的分析和讨论应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框架下,在家分娩和垂直式生产是面对具体的生存需要所实行的文化策略。
  2.分娩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正常的生命历程中的生理现象。作为分娩医疗化的两个方向,不论是过度的分娩医疗化还是分娩去医疗化都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背后彰显着时代的特点和权力的更迭。
  3.作为传统少数民族社会的岜沙有其自身的文化逻辑,不需要也不适用分娩医疗化这样的社会文化建构。
  参考文献:
  [1] 吴正彪. 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典范——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村寨调查报告[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1):103-110.
  [2]杨军昌, 申 鹏, 孙钦荣. 岜沙苗族社区的环境与人文[J]. 贵州文史丛刊,2001(2):35-40.
  [3] 杨庭硕, 罗康隆, 潘盛之. 民族文化与生境[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91-96.
  [4]吴正彪. 苗族传统生存方式在可持续发展途径中的实践意义——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家庭经济与社区发展状况调查研究[J]. 黔南民族,2003(4).
  [5]卢彦红, 徐升艳, 吴忠军. 女性参与民族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以贵州岜沙景区为例[J]. 民族论坛,2008(9):51-53.
  [6]粟周榕. 神秘古朴的苗寨——岜沙[J]. 西部论丛,2008(4):83-89.
  [7] Brubaker S J,Dillaway,H.E. Medicalization,Natural Childbirth and Birthing Experiences[J].Sociology Compass,2009,3(1):31-48.
  [8] 李贞德. 中国妇女史研究中的医疗照顾问题[J]. 四川大学学报,2005(2):86-93.
  [9] Martin E. The Woman in the Body:A Cultural Analysis of Reproduction[M].Boston,MA:Beacon Press,1992.
  [10] 大野明子. 分娩姿势的变化[J].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1, 28(5):307.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10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栏目分类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