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投稿
刊名: 中国教育学刊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主办: 中国教育学会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4808
CN: 11-2606/G4
邮发代号: 82-410
投稿邮箱:tougao234@163.com(1天内回复)
现用刊名:中国教育学刊
创刊时间:1980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简介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具有双刊号公开发行的优秀刊物,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刊方针.以探讨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主要办刊特色,讲求科学性与实用性,现已被多家数据库收录.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中国教育学刊收录情况
《中国教育学刊》[1]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中国教育学刊》在教育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教育科学类的全文转载量名列前茅;由《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同时被认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
中国教育学刊读者对象
中国教育学刊[1]读者对象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教育科研人员、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小幼教师,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等,以及所有热心教育事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有识之士.
中国教育学刊办刊方向
关注教育实践中的热点话题、关心教育现实中的理论问题;推广教育学会教改实验区以及各种教育实验的新理论和新经验,介绍广大教师的先进教育经验.
中国教育学刊主要栏目
设有:教育研究、教育言论、区域教育发展、教育厅局长谈教改、课改视窗、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科研动态、教学探索、教改实践文萃等栏目.[2]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编辑部投稿须知
1.1 来稿须适合本刊读者对象(本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
1.2 来稿须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言之有物,内容翔实,独具新意,短小精悍(文章字数最长不得超过6000字,包括文中标点符号及空格等).
1.3 文章须有摘要(限4000字以上文章;确切记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问题和主题、论点、结论等;不用"本文"或"作者""笔者"等做主语;不要写成提纲或评论形式;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关键词(3 ~ 5个).
1.4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其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1.5 文章作者须有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工作单位及职称,学位,简历或主要研究方向(任选).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句号"."结束.
1.6 若是打印文稿,宜采用小4号宋体文字,墨色清晰,校对准确,并适当加宽行距.
1.7 文末标明全文总字数,并注明作者姓名拼音、工作单位和详细通讯地址(包括街、道、路名和门牌号码)、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E-mail等.
1.8 文中引文(包括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须注明出处,即进行参考文献著录(本刊参考文献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文出现的地方以阿拉伯数字按序编码并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右上角予以标明;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3]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最新目录
1.建立教育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政策分析 郑刚;
2.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研究:学校教育视角 马多秀;朱小蔓;
3.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适应分析:教师因素 李香贵;毛颖李;
4.理想的寂灭与复燃:重新发现乡村教师 唐松林;
5.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发展实践探索 刘畅;司学娟;
6.论学校精神的形成:基于强化视角 陈瑞生;
7.促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平衡策略研究 肖正德;
8.积极语用教育观与母语教师语用能力重构 潘涌;
9.中小学教师科研动力缺失与改进策略 韩忠月;
10.城乡教师交流的"异化"及其对策分析 叶飞;
11.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逻辑分析 吕星宇;
12.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 卢立涛;梁威;沈茜;
13.基于学校层面的教学质量标准研制 姚林群;郭元祥;
14.基于学校制度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管理 杨玉东;宓莹;刘汝敏;
15.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中教育改革探索 唐盛昌;
16.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支持研究 杜永红;陈碧梅;
17.品德与社会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弱化探析 杨今宁;
18.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及学校因素调查研究 付道领;郭立亚;
19.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 柴楠;刘要悟;
20.关于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思考 徐浩斌;
21.基于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证研究 陈雅玲;
22.优质均衡视野下义务教育学区化管理探究 胡友志;
23.义务教育师资"无校籍"管理制度构建 李子芬;
24.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素养问题探析 吴晓红;郑毓信;
25.网络语言对网络教育中师生主体的影响 张青;邓芳丽;
26.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研究 王建梁;陈瑶;
27.构建以质量为本的教育问责制度体系 贾继娥;高莉;褚宏启;
28."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价值取向批判 吴亮奎;
29.从文化角度看学校对教育改革的抵制 蔡伟;张志坚;
30.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状况调查研究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