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其它 >
论文服务

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神圣性

时间:2010-12-08来源:易品期刊网 点击:

 

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神圣性
 
张世英
 
生活艺术化的深层内涵,不在于悦人耳目的声色之美,而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于心灵美
本文结合海德格尔布伯李贽等思想家的相关论述,着重阐明心灵美之超越感性美的特点
艺术品之美的本性,在于超越(不是抛弃)日常物品的功用性,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一次性的)世界
全新之为全新,在于一反常态生活中功用性之非功用性”。
这是一种不同于生活情态的审美情态
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必然地自然地蕴含着人的道德境界精神素质的提高
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某些低俗之风,损毁了艺术的神圣性,非真实的艺术和审美,也有违德育之旨意
从美在声色到美在自由生活艺术化的国际思潮的大背景下,人们热衷于五色”、“五音之美,热衷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美,应可视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之自然趋势,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声色之美,或者说,感性美,是否就是美之极致,就是美的核心
柏拉图大希庇亚篇中关于美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的定义,把美的特点只赋予视觉和听觉,此种声色之美遭到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批判
但这个定义本身所蕴含的审美感官和非审美感官的区分,却显示了审美的兴趣不同于实际兴趣的独特之处,这是很有意义的:视觉和听觉的对象,不同于味觉和嗅觉的对象,后者涉及人的感性欲念和功利追求,而前者无功利欲念的牵挂
望梅可以产生美感,但并不能满足止渴的功利欲念
中世纪的圣托马斯·阿奎那申述了美的这一定义的深层内涵,继承公元3世纪古希腊最后一个伟大思想家普罗提诺关于美源于上帝的基本思想,认为事物的对称之美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为神性的象征
美在于形式而不在于实物,在于超出欲念功用之上
这一思想揭示扩大和加深了美在于声色的含义,美由此而可以定义为超越功用欲念之意
比起苏格拉底柏拉图之重审美的效用性观点来,显然提高了审美的超功利的地位,尽管他并不很崇尚艺术品,认为艺术品是人造的,不及上帝所造的自然事物之美那样更能显现”。
康德继承和发展了阿奎那的思想,强调美是惟一独特的不计较欲念功用的愉悦之感,他称之为自由的感情,即不受欲念功用制约之意
在康德看来,不计欲念功利———自由,乃艺术创造之精髓
美在声色的思想和命题从此明确地发展为美在自由”。
但康德认为,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审美意象,即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这里所要显现的是具有最大普遍性的概念———“理想,类似后来黑格尔所发展了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中的理念”。
所以康德的艺术创造的产物,仍然是柏拉图式的理念,属于西方传统的超感性世界
在康德看来,从有限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创造,跳到无限的超感性世界,就是达到了自由
席勒更进一步提出了审美意识是既不受感性物欲限制又不受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活动的论断,并认为只有此种自由活动的人———“审美的人”———才是完全的人”。
席勒把美之为美在于自由(超欲念功利)的观点提升到了整个西方近代意识的最高峰
从总体上来看,西方近代美学,基本上是以感性显现理性为美,把自由放在超时空的超感性的王国,于是造成了美和自由的抽象性
西方现当代美学反对这种传统的审美观
海德格尔的显隐说,就是这种反传统观点的重要代表
显隐说认为美和自由不在于超越时空超越感性,而在于通过和超越时空之内的当前在场的东西,显现出(实系一种暗示)同样在时空之内然而不是当前在场的东西
这里的超越不是古典美学所讲的超越到抽象的概念世界中去,而是从此一具体的领域(包括感性与理性的具体统一物)超越到彼一具体的领域中去,只不过前者出场(在场),后者未出场(不在场)而已所以,此种超越就是由,即通过显现于当前的东西,显现出隐蔽在其背后作为其深层根源的东西审美意识就是通过想象的途径,超越到无穷尽的隐蔽的领域,此即艺术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令人玩味无穷的全新世界的原因。“全新者,隐蔽的东西被全部敞开之谓也,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去蔽”。西方现当代的显隐说,与中国刘勰隐秀说所讲的意在词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思想颇相类似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也是讲的美在象外之意,亦即通过在场之,显现(暗示)未出场的隐蔽之”。西方现当代的显隐说和中国古典的意象、“隐秀说,都不是要创造一个超时空超感性的抽象世界,而是要创造一个同样在时空之内的具体的然而又是全新的世界这是两者的共同之点,只不过在西方早有追求抽象概念王国的思想传统,故西方现当代美学在建立自身的理论体系时需要加倍努力,做一些反传统的工作,而中国则是意象、“隐秀说的传承至今不衰西方由追求抽象的概念王国的美学思想传统到现当代显隐说的转化,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由自由的抽象性转化到自由的具体性集西方传统哲学之大成的黑格尔哲学,最典型地表现了西方传统美学所追求的自由的抽象性
黑格尔把艺术审美列为他哲学体系的无限性领域中的最低阶段,强调哲学所讲的纯粹概念是其最高阶段,他主张结束艺术而进入(中经宗教阶段)哲学,其根本理由就是艺术具有感性具体性,而仍带有限性,因而不够自由,只有最终达到了纯粹概念,才有最充分的自由最抽象的领域就是最自由的领域,因而也是最高的领域———这就是黑格尔的审美观和自由观黑格尔哲学垮台以后,西方现当代哲学现当代美学的总趋势是由抽象走向具体:人的主体不单是理性的主体,而更是包括感性欲望本能下意识等等在内的主体
单纯理性的主体是苍白无力的,包括感性欲望本能下意识等等在内的主体,才是活生生的,因而也是真正自由的西方后现代艺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对此,我在其他论文中多有论述,兹不再赘这里需要着重阐明的是艺术创造亦即审美的6活动所创造的全新世界何以是真正自由的本体论根源
艺术的本质在于进入神圣的澄明之境天地万物本是各不相同而又彼此相通(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支持)的一大有机整体,人与他者(他人他物)亦本互相融通,无有间隔中国传统哲学所谓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就是讲的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这种本然状态但自从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人与他者的关系就不再是平等共处和互动的关系,而为一种主体与客体二分的关系,即对象性关系:每个人都把自我当作主体,而把他者当作客体———认识和使用的对象人与他者于是分隔开来了,所谓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陆象山象山全集卷三十四·语录上)是也。“限隔就是限制约束,人为了自我的生存而认识客体使用客体,其结果是同时受到客体的限制约束而失去了自由自主求自我生存而同时丧失自由,这一悖论是人生不可逃避的必然,也可以说是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常态海德格尔称此种一般人的常态为沉沦Verfallen),由于此常态是人生之必然,故又称为必然的沉沦”。但海德格尔认为沉沦中的人既然是受束缚的不自由的丧己之人,那么,沉沦就是一种非本真状态Uneigentlichkeit海德格尔主张人应摆脱非本真状态,返回到本真状态Eigentlichkeit什么是本真状态?如何进入本真状态?海德格尔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本来浑然一体,人若能从天地万物之无限整体的角度,而不是从具体有限事物的角度看待生活看待事物,那就叫做超越”。海德格尔又称此种超越”。
超越对整个现实存在的克服对现实存在的超出
超越不脱离现实存在,而是对现实存在采取一种超然物外泰然任之(Gelassenheit)的态度,此种人生态度使人既不脱离现实,又能摆脱欲求异化和自我束缚,达到一种不依傍他人不为外物所累,一句话,超脱功名利欲的自由境界,此即回复到了本真状态
本真状态似乎是一种婴儿状态,复归于本真似乎相当于老子的复归于婴儿”。
但完全恢复婴儿状态是不可能的
老子的复归于婴儿也只是以婴儿比之,实系一种超越若愚状态
同样,海德格尔的复归于本真复归,也当然不是回复到完全无知”、“无欲的状态,而是指一种超越上述主客二分和对象性关系的自由境界此境又称澄明”。海德格尔的澄明”、“”、“超越之说,为康德席勒的美在自由,找到了本体论根源抽象艺术的鼻祖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认为,艺术的精神把人的精神从外在的东西解放出来达到自由”。艺术创造不计较他人的认可不认可,只听从自我的内在需要,像儿童一样,因有赤子之心与实用性无缘,这样,画家才能以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新鲜目光观望一切,画出有创造性的艺术品康定斯基的这些话告诉我们,艺术创造的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就是一颗赤子之心海德格尔曾以面临死亡无之来描述这种自由境界,虽亦有深意,但不足为训晚期的海德格尔则和康定斯基相似,也以艺术创造来回答如何进入此境的问题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其论述比康定斯基更富哲理性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亦即诗)是把日常生活中被分割限隔的存在者带入天人聚合为一的敞开的澄明之中,从而显现其本真,人用诗的语言,言说着这四者的不同而相通的统一性,在此统一体中,不同的万物相互隶属,每一物都因其所属而成为该物,这是一种不同而和的统一体海德格尔用Ereignen一词以表示这种相互隶属人通过艺术创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神圣性7文艺研究2010年第181期期造,通过诗,而进入这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全新世界一个去蔽了的敞开了的澄明世界
在此世界中,日常生活中的某物———一个壶一座桥或农夫的一双鞋———与人的关系都不再是对象性关系,而是真正人性的关系:某物不再是人的对象,不再是被人认识被人理解的对象,不再是实现人的意图的材料,而是在与万物一体的一体中被看待
人在用此种眼光看待某物时,人才算是本真地作为人而诗意地栖居
———艺术的本质,是人生进入本真状态的自由境界之源
这种进入,为前所述,是一种复归,一种高一级的复归
如果把美狭义地看成只是声色之美的外观之美,把美学狭义地界定为只是对此种愉悦之情的研究,那么海德格尔这里关于进入本真状态的自由之境的途径,关于诗的创造功能的讨论,便远远越出了美和美学的范围
我倒是愿意把此种自由之境,叫做心灵之美,以别于表面的浅层次的声色之美”。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照亮每一事物的澄明神圣的”。
澄明即定位,独自就能使万物各得其所”。
澄明使每一事物都自由徜徉着”。
澄明是最高者澄明将每一事物都保持在宁静和完整之中
澄明是神圣的
对诗人来说,最高者神圣是同一个东西,即澄明”。
澄明是欢迎之源,即神性之源
海德格尔的这种种说法,都表明一个意思:艺术的本质(诗),使人进入澄明之境,而澄明是照亮一切事物之所是之本真的最高源头,故它是神圣的
神圣的一词是相对于日常生活的功用境界而言的
日常生活,特别是现代技术化,把任何事物(包括人)都对象化,人的世界变得千篇一律,这样的世界成了现代人生活的白天”。但这种白天在海德格尔看来是扼杀了人的本真,人的自由的黑夜,这样的世界是不神圣的”。艺术的本质在于使人从不神圣的日常生活突然地进入一个全新的神圣的领域(艺术作品所揭示出来的领域)试举一座石建筑的希腊神庙为例石之本性在于(坚硬沉重块然粗蛮等等),其可用性服务性,如制成石斧供人砍物,是人强加于它的,不足以表现石之
与日常生活用科技对待石的情况不同,石在艺术品中,例如一座石庙(作为一个艺术品)之石,就显现了在它上面肆虐的风暴的威力,同时,又在其对风暴威力的抗拒中”“显现了石之沉重和自我支撑的本性—“另一方面,石之性通过石庙这一艺术品,敞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石的光彩和闪烁使白昼之光,天空之宽广,夜之黑暗第一次出现。”天空的空间原是不可见的,但石庙之矗立却使不可见的空间成为可见的”。这就是说,顽石一旦进入了艺术品,就恰恰由于其而显现出一个全新的生动具体的景象———“世界”。
按照通常的看法,石头的光彩和闪烁是由于阳光的恩赐而放射出来的,是先有天空白昼黑夜等自然现象,然后才有作为艺术品的石庙之光彩和闪烁,但海德格尔却更进一步看到了,在没有艺术创造之前的天空白昼黑夜是不可见的(抽象的),只是有了作为艺术品的石庙之后,才使天空白昼黑夜成为具体可见的”。
同理,雕刻的神像,作为艺术品,就比神的肖像更能显现神之本然。“正是石庙之矗立,才第一次给予事物以神色,给人以对其自身的看法。”这就是说,只有艺术品才照耀出万物之本然,使万物得以升起”、“发生”。艺术创造的神圣性,从海德格尔所举的石庙这一例子中,得到了十分形象的说明
、“生活的艺术化在于以艺术的神圣之光照亮生活艺术,一般来说,总是与艺术品相联系,具有声色之美
但在把美的内涵由视听的感性美延伸为心灵的自由,更进而像海德格尔那样追寻到自由的本体论根源,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神圣的澄明之后,艺术就不仅与艺术品相联系,而且很自然地可以进而与人的生活相联系,8艺术审美可以扩展到人的生活了,这就是生活艺术化生活审美化”。
生活艺术化有低层次与高层次之分:低层次的生活艺术化是指生活用品的艺术化,生活环境的装修,以至人体的化妆之内,所有这些显然还与物质功用消费等等密切相关
但还有更高层次的生活艺术化,这就是超越日常生活的具有内在的心灵之美的艺术化生活,我以为这也就是进入海德格尔所谓澄明之境的生活
只有当人的生活达到了澄明之境,为澄明所照亮,这种生活才是真正艺术化的生活,生活本身成了艺术品
此种心灵之美显然不是表面的声色之美可以涵盖的,它是生活之美的核心和灵魂
西方后现代艺术所倡导的生活艺术化,特别是所谓行为艺术”、“身体艺术之类,也许就是上述艺术观或审美观不断延伸和深化的体现,尽管现当代某些行为艺术”、“身体艺术只是在表面上表现生活的艺术化,而丧失了艺术之心灵美的本质
海德格尔本人并未像后现代艺术之父杜尚那样做到生活的艺术化,但他的艺术理论实际上为后现代的生活艺术化奠定了基础
海德格尔艺术理论的核心,为前所述,是超越日常生活之功用性,敞开一个澄明之境,这澄明就在于体悟到万物各不相同而又相互隶属”、相互融通为一整体
澄明的眼光看物,物非人使用的对象,而为艺术品;以澄明眼光看人,则人亦非被我使用的对象:人与人不是相互利用,相互限隔,而是因相互隶属,相互融通,从而相互尊重
我隶属于他人,故我尊重他人(的自我);他人隶属于我,故他人亦尊重我(的自我
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的人,就是进入澄明之境的人,其生活就是为艺术的神圣之光所照亮了生活奥地利犹太裔宗教家哲学家马丁·布伯,从宗教的角度,用宗教的语言,论述了这种生活的神圣性布伯没有运用艺术”、“审美这样的字眼,但他的观点完全适用于生活的艺术化审美化布伯根据人的生活态度,把人的生活世界分为两重:被使用的世界the world to beused)和相遇的世界the world to be met布伯用I-it)公式称谓前者,意即自我把他者(不仅指物,而且指人),当作来使用布伯用我一您I-Thou)公式称谓后者,意即自我把他者(不仅指人,而且指物)当作神圣的大写的来看待布伯是一个宗教家,他把的关系看作是人与上帝的关系的体现,这是人性中的根本,布伯认为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已经失去了根本,他极力主张恢复人性之根本,要求承认关系在人生中的首要地位。“人生并非只是在及物动词的领域里度过的,并不只是依靠以某物为对象的活动才存在着的我知觉某物,我想象某物,我意愿某物,我感触某物,我思考某物
人生并非仅仅在于这一类的东西所有这些只构成的领域。”而在关系中,当说到时,言说者并没有把什么物当作他的对象,而是把当作能做出自我决定有自由意志的人来看待的人皆有自我性(独立自由的主体性)
布伯所谓有自由意志的人,实即我们一般所谓人的自我性,布伯所要求的实系尊重他人(布伯的)的自我性”。在布伯看来,人的自我性具有神性,犹太人就是以来尊称上帝的人的自我性,在布伯看来,是真实生命的摇篮”。那种把他人当作物一样来看待,当作满足自我的欲望或期望的目标,当作实现自我之私利的工具的人,是不能和他人相遇所谓相遇,也就是不夹杂功利的隔阂,两人在灵魂深处直接见面,也就是赤诚相见
布伯特别强调相遇中双方的相互回应在日常功用的世界中,只有我对他者()的主动作用,他者()完全是被动的,没有回应,故两者隔阂;反之,在相遇的世界中,双方互相回应,构成的一体布伯的一体关系颇像我所说的不同而相通万物一体”。布伯的互相回应,源于彼此相通”。“相通才能构成整体—“一体;在的使用世界中,彼此不相通,不能构成一体”。布伯的一体关系由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神圣性9文艺研究2010年第181期期于上帝的光照而形成,是一种宗教情绪,但也具有中国人所讲的万物一体的诗意,我把布伯的我您一体的关系解读为审美情绪,与海德格尔的澄明相似相通,也是一种艺术的神圣之光,它能照亮人的生活,使人的生活艺术化布伯说:一切真实的生活乃是相遇(All realliving is meeting。”达到相遇(不仅人与人相遇,而且人与自然物相遇),就做到了人的生活的艺术化
中西两种不同的生活艺术化在西方,生活艺术化本是后现代主义为反对现代艺术片面重少数精英艺术重声色的感性美重理性和科学的产物
但后现代的艺术生活化,在我看来,却产生了高低两个层次的审美观和艺术观:一是把生活艺术化简单化表面化为大家谈论的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生活用品的艺术化,消费品的广告宣传,生活环境的装修,人体的化妆等等
此种生活艺术化,特别是其中的低俗之风的结果,是把本来与物化功用化相对立的艺术化变成了物化功用化,反而扼杀了自由,扼杀了艺术的解放功能
这种弊病的关键在于把艺术降低到日常生活的水平,而不是提高日常生活的精神境界,把艺术降低为审美的低级形式,甚至降低到动物的低等审美形式,以致肉欲横流
此种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已遭到德国当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等人的大力批判,我国许多美学学者,结合我国社会上所出现的此种现象,也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此种现象的弊端,本文不拟在这方面多所论述
我这里只想申述的一点是,我们倒也不必简单否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不必简单否定这种艺术化的活动
特别是我国当前社会上所热衷的种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可能是改革开放以前片面讲革命而压制生活的一种反作用,值得谅解
重要的是提高日常生活的精神境界,让商品的艺术化生活环境的装修人体的化妆等等都渗透着人生高远的精神境界
现在社会生活中许多低俗现象,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的缺失,我们应当加强这种种活动背后的人的审美教育
这就涉及后现代生活的艺术化的更高层次
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我在其它论著中已有论述,这里倒是想简单重述一下后现代艺术之父杜尚的艺术生活的例子,因为他的名言最能说明生活艺术化的深层含义: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杜尚生活的前期虽然作画,但出于他个人对抗感性美潜意识,其画作的特点是根本没有感性美
例如他的名画从处女到新娘的变迁,完全没有视觉上引起性感的肉体形象,尽是些机械般的线条,把人画成了机器人,然而这幅机械画,却把一般人羞于谈说的人生旅程中最神秘的一幕,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观众从这里所欣赏的,完全不是视觉美,而是对人生的领悟
这里的美,不属感性美,而是一种思想美
杜尚的画作不在意悦目,而在于展现他生活的思想境界
艺术为思想服务,这是杜尚生活艺术化的具体内涵
杜尚的思想,是对西方那种非此即彼的重分别分析的理性至上主义传统的反抗,他认为这种理性至上主义压制了自由
他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提倡一种亦此亦彼彼此融通相反相成的思想,有些类似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易老之学的阴阳合一
又如他的另一幅名画,就是把两对立面合而为一思想的体现
杜尚生活的晚期,其生活艺术化的思想甚至进一步发展到干脆放弃绘画,让他的生活本身成为他所说的最好的艺术作品”。
杜尚为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尊敬他人,乐于助人,周围的男男女女都很喜爱他
杜尚潇洒超脱的生活本身,为澄明的神圣之光所照亮,属于您相遇最真实的生活,的确体现了艺术的本质:自由,是最好的艺术作品”。
生活艺术化的实质内涵而言,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古已有之
庄子妻死,鼓盆10而歌,可以说就是超脱了生死大限而进入了一种艺术的自由之境,用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语言来说,算得是一种行为艺术,而且是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行为艺术”。
庄子的庖丁解牛,也是一种顺乎自然规律而达到自由之境的行为艺术”。
魏晋士人,其言行举止,大都展现了潇洒自由的神采和风姿,真的是一种生活艺术化”。
如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嵇康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其为人也,炎炎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晋书·阮籍传
刘伶虽形貌丑陋,然肆意放荡,悠焉独畅
自得一时,常以宇宙为狭世说新语·容止
魏晋士人所崇尚的这种种生活艺术化的人物风格,皆其自由境界之体现,究其社会历史根源,盖由于对汉武帝以来思想统治之反动
汉武帝用董仲舒策,独尊儒术,个体性自我从此被湮没于三纲五常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群体之中
魏晋人士上述种种艺术化的生活姿态,一言以蔽之,皆在于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欲摆脱各种封建社会群体之束缚而求得个性之自由解放
如果说西方后现代所宣讲的生活艺术化,是为了自由而反对西方理性至上主义之类的传统束缚,那么中国古人所践行的生活艺术化,则是为了自由而反对中国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对个体性自我的束缚
西方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审美自由,是在文艺复兴已经让个体性自我从封建神权统治下获得解放而独立之后,要求自由的进一步深化;而中国从魏晋士人开始所追求的审美自由,则远远落后于西方,此种自由还只不过是要求从封建统治下获得个性解放,要求个体性自我从封建社会群体的湮没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独立地位
在中国长期封建统治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追求审美自由的历程,既漫长,又艰苦,甚至惨烈:其结局或归隐田园,或就囹圄,惨遭屠杀
嵇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晋书·嵇康传
然嵇康公开揭露统治者矜威纵虐,批判儒家名教的虚伪,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以致为统治者所不容,惨遭杀身之祸
嵇康下狱时,太学生数千人请之,于是豪俊皆随康入狱世说新语·雅量
临刑,太学三千人请以为师晋书·嵇康传),而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三国志·魏志注引)
临刑援琴,何等惨烈悲壮的艺术人生!何等崇高豪迈的审美境界!陶渊明的艺术化生活是另一翻景象
陶渊明第一次为官,就不堪吏职,深感志意多所耻,于是少日自解归”。
最后一次为官,任彭泽令,仅三月,又因不甘为五斗米折腰而赋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所谓以心为形役,就是湮没自我于宦途,为功名利禄所束缚
迷途知返,归隐田园,就是为了越名缰利锁而进入自由的境界
归田园居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自复归田园以后,如鸟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艺术化生活,深切而生动地表现了他抱朴含真的审美自由境界
此中有真意真意,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相似相通;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与布伯的您相遇可以互相辉映
中国的封建专制和思想统治的历史,自汉武以后,一直延续不断,至晚明而愈演愈烈
晚明的大思想家李贽则是一个为反对封建专制和思想统治而用自己的生命身体来实现自我之自由本质的悲剧性人物李贽福建泉州人,二十六岁中举,三十岁初仕,任河南辉县县学教谕
五十二岁任四品姚安知府,五十四岁离任告归后,潜心著书,设壇讲学,听众一境如狂,因不满黑暗统治,屡遭污蔑,六十二岁削发为僧,由于正道直行,遭官府迫害,七十六岁被捕入狱,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神圣性11文艺研究2010年第181期期在狱中自刎李贽强烈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虽孔夫子,亦庸众人也
焚书·答周柳唐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
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以据以定本行罚赏哉!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李贽以反孔闻名,并非反对孔子的一切言论思想之本身,其本意在于反对定孔子为一尊,一切依傍孔子而无己见。“夫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虽公亦必以为真可笑矣焚书·答耿中丞由此观之,李贽反孔之思想主旨在于反对舍己,亦即反对惟他人残唾是咽之人,反对丧失自我的自由本质之人李贽为人为文,惟摅其胸中之独见,劝人力戒言不由衷,说伪言,行伪行,做伪人,他要求人吐真言,行真行,做真人”。他认为人皆有本然之心,伪道学使人心蒙上尘垢而失其本然,乃真心之障碍。“夫童心者,真心也,绝伪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焚书·童心说李贽斥责伪道学先生之口谈道德,而心在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侯与伪道学先生相反,以李贽本人虽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下官至四品,仍然学陶渊明,辞官归里究其本心实意,在于不因富贵而屈于人,在于一念真实,受不得世间管束,与陶公偶与同耳焚书·豫约
李贽如此超脱功名利禄的世间管束真心”、“童心,是他以游于艺为人生最高精神境界的人生观审美观的体现至于他最后出家为僧的行为,则更彻底地表现了他不受世间管束之真心”、“童心,也是他游于艺的人生观审美观的更深一层的表达削发为僧,应可称为对世俗功利—“世间管束的一种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是消极的李贽之死,是他追求自由的一生的悲剧性的总结李贽以妄著书”、“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入狱,狱中仍做诗读书自如一日忽持剃刀自割其喉,气不绝者两日侍者问:和尚痛否?以指书其手曰:不痛。”又问:和尚何自割?书曰:七十老翁何所求!遂绝(袁中道李温陵传
李贽死后,其著述被视为异端之尤,下令尽行烧毁,不得存留”。卓吾死而书愈重,其著述更广为流传,以至远及外洋李贽不过一介书生,著书立说,其意大抵在于黜虚文,求实用;舍皮毛,见神骨;去浮理,揣人情。”其为人也,绝意仕进狷洁自厉(袁中道李温陵传),不蹈故袭,不践往迹焚书·与耿司寇告别),奋不顾身,一往无前
所求者何?非功名利禄也,为不受世间管束之自由故也,为做真人之故也不自由,勿宁死
李贽不仅是一般为自由而死之真人,而且是出自他的自由意志,在面临死亡中体悟人生的自由本质之真人,就像海德格尔所谓面临死亡而返回本真状态一样
用西方后现代生活艺术化的语言来说,李贽的生和死,都是最好的最深刻的行为艺术身体艺术”。而且他不是表演给观众看的,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绘制成的
杜尚说他的生活就是他的最好的艺术作品,李贽也是一个以自己的生活来表现和创造自己最好的艺术作品的人,不过杜尚的生活作品是潇洒自在,而李贽的生活作品是惨烈悲壮
这种差别是由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的历史背景造成的
西方后现代艺术化的生活,特别是行为艺术身体艺术,是用生活中的行为和身体来表现自我的自由本质的艺术,如前所述,它是适应文艺复兴已经让自我的个性获得解放而独立之后,人们对自由有了更进一步的更深入的要求而产生的,杜尚生活作品的潇洒自在是此种自由的表现,他也无需为他的生活自由付出什么代价
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使中国12历史文化长期处于湮没自我湮没个性的阶段,故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化的作品必须为摆脱封建思想统治的传统桎梏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李贽的生活作品不过是其中的一例而已,虽在晚明,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根据以上关于中西两种不同生活艺术化的对比,我以为:西方当代人的生活艺术化,有待于进一步超越传统的非此即彼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生活艺术化便放弃绘画,为了艺术服务于思想便放弃感性美,甚至生硬地制造一些非正常生活的艺术化生活
针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我以为我们的生活艺术化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心灵美,重在一个字,像李贽所主张的那样:吐真言,行真行,做一个真人;由此而建立的美学体系应在阐发美在自由的思想和命题方面下功夫
如果像论语·为政所讲的求官之道(学干禄)那样,言寡尤,行寡悔;像论语·乡党所教导的那样,见上大夫是一个姿态,见下大夫是另一个姿态;进入朝廷的门,就要像害怕而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自己容身的地方一样(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经过君王的座位(过位),连话都像说不出来(其言似不足者);升堂,憋着气似乎不能呼吸(屏气似不息者……总之,言不由衷,行不由己,那还谈得上什么生活的艺术化!谈得上什么建立新的美学体系!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