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艺术学
论文服务

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

时间:2013-07-01来源:易品期刊网 点击:

论文摘要:筚篥(bì lì)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历代诗人写有很多筚篥诗,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了古代筚篥名称、形制、音乐、演奏者的一些情况。我们从古诗词中,可以管窥到筚篥艺术的基本特点,感受到筚篥艺术在我国文化发展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古诗词筚篥艺术
  筚篥,是我国古代西域流行的一种吹奏乐器。古诗词中有许多专门描写筚篥的诗作,对筚篥的名称、形制、音乐、演奏者等方面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我们从古诗词中可以管窥到古代筚篥艺术的一些情况。

一、筚篥的名称和形制
  筚篥,最初叫“必栗”。宋何承天《纂文》云:“必栗者,羌胡乐器名也”。古人为使其部首相同于笛、箫、笙、笳等竹族吹奏乐器,故改为“筚篥”,也作“筚栗”。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亦曰悲篥,有类于胡笳”。宋陈旸《乐书》云:“觱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龟兹之乐也。以竹为管,以芦为首,状类胡笳九窍”。可知筚篥是西域龟兹人牧马时所用,是一种音调很高的吹奏乐器。筚篥最早为骨制,传入中原后改为竹制,管口插有芦苇制作的哨子,形制类似胡笳,有九个按孔。在文献中常被称作“悲篥”、“悲栗”、“笳管”等,在古诗词中常常称作“觱篥”、“觱栗”。如“明朝此声不可求,乃知朔客杜宽者,手持悲篥寻南游”(杨维桢《筚篥吟》)。“缪公无人宁戚死,独吹觱栗谁得知,不如采樵同路归”(郑起《樵歌三首》)。“杜宽对客被短褐,独吹觱栗惊群优”(朱德润《和赵季文觱栗吟》)。古诗词中,对筚篥制作的材料、形制和产地都有具体描述。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云:“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李贺《申胡子觱篥歌》云:“颜热感君酒,含嚼芦中声”。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云:“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这三句诗不仅点明了筚篥是从龟兹传来的,制作材料是芦竹,还点出了薛阳陶吹奏的筚篥形制是九孔的。当时,除有九孔管的筚篥外,还有六孔形制,明代之后便演变成了八孔形制。由于筚篥是竹管和芦苇制作而成,又类似笳,所以筚篥常被称作“笳管”、“芦管”。白居易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听芦管》,诗云:“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薛涛也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听僧吹芦管》,诗云:“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李涉、岑参、张祜的诗中对芦管演奏有精彩描写。李涉《牧童词》云:“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岑参《裴将军宅芦管歌》云:“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云:“月落江城树绕鸦,一声芦管是天涯。分明西国人来说,赤佛堂西是汉家。”又由于筚篥在乐队中常作为领奏的乐器,因而又有“头管”之称。如“头管一声天外起,群仙俱上,有人殊丽”(王千秋《青玉案》)。“玉笛床头取次横,自吹头管按新声”(许及之《跋谏长画轴后五王按乐图》)。
  隋唐时期的筚篥,除了竹制的以外,还有双管筚篥、银字筚篥、桃皮筚篥和漆筚篥等。双管筚篥,就是用两支管身连在一起,并排吹奏,吹奏时同发两个声部,声音淳厚柔美。古诗词中也有对双管筚篥的描写,如“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李益《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别五侯”(温庭筠《回中作》)。“青蛾侧座调双管,彩凤斜飞入五弦”(王建《田侍中宴席》)。在众多筚篥中,有一种筚篥用银丝在指孔上镶嵌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称作“银字筚篥”,古诗词中常常称作“银字管”。如“觱栗词清银字管,琵琶声亮紫檀槽”(李宣古《杜司空席上赋》)。“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徐铉《梦游》)。“羯鼓更催银字管,等闲惊破一天寒”(陈造《次韵赵帅二首》)。“尺八调悲银字管,琵琶声送紫檀槽”(直言《观元相公花饮》)。“可惜欢娱地,雨冷云昏,不见当时谱银字”(张炎《洞仙歌,观王碧山花外词集有感》)。与普通筚篥比,“银字管”管身细小,古诗中又称“细竹”、“细芦”。如“碎丝细竹徒纷纷,宫调一声雄出群”(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张祜《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诗中的“细竹”、“细芦”,即细管,就是银字管。“银字管”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声悲烈,声音高亢宏亮。白居易在《南园试小乐》中描绘出了这种高调特点:“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白居易在《秋夜听高调凉州》中也描绘出了这一特点:“楼上金风声渐紧,月中银字韵初调。促张弦柱吹高管,一曲凉州入泬寥”。张蠙在《钱塘夜宴留别郡守》诗中也有精彩描写:“觱栗调高山阁迥,虾蟆更促海声寒”。

二、筚篥演奏名家
  筚篥传入中原后,成为隋唐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唐代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中都有筚篥。在唐代,筚篥在社会上受到普遍喜爱,无论是中原汉族艺人,还是西域来的少数民族艺人,他们经常演出交流,互相学习,筚篥音乐已相当普及,不仅世俗社会的庶民百姓喜爱,就连远离世俗社会的佛门僧人也喜爱这种乐器。薛涛写有一首题为《听僧吹芦管》的诗,对僧人吹奏筚篥作了描述,诗云:“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张祜也写有一首题为《听简上人吹芦管三首》的诗,诗云“蜀国僧吹芦一枝,陇西游客泪先垂。至今留得新声在,却为中原人不知”。筚篥不仅男人喜欢吹奏,女人也特别喜欢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女人吹奏觱篥的描述。如“一管妙清商,纤红玉指长。雪藤新换束,霞锦旋抽囊”(张祜《觱篥》)。“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清弦翠管纤纤手,教得霓裳一曲成”(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皓然纤指都揭血,日暖碧天无片云。含商嘴微双幽咽,软縠疏罗共萧屑。不尽长圆叠翠愁,柳风吹破澄潭月”(温庭筠《觱篥歌》)。
  古诗词中描写的筚篥高手有很多,影响最大的是安万善与薛阳陶。安万善是唐代开元年间从西域安国来的少数民族乐师,他特别喜欢吹筚篥,在长安很有影响。一个除夕之夜,诗人李颀等五、六人围聚在一起饮酒,安万善为之吹筚篥助兴。李颀在听了安万善的筚篥演奏后,诗兴大发,当即挥毫,写下了—首《听安万善吹筚篥歌》,诗云:“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诗里不仅写到了筚篥是由南山竹制作而成,而且还写到筚篥这种乐器是由龟兹传入中的。诗人夸赞安万善吹奏筚篥技艺高超,一般世俗之人只是听听声音而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妙,音乐徒自在风中飘散,但行家里手一旦仔细倾听,反复琢磨,就会发现安万善吹奏的音乐十分奇妙,时而象寒风吹拂古树,时而象雏凤鸣啾,时而象龙吟虎啸,时而象秋日流泉,,时而象黄云失色,漫天沙尘,时而象百花盛开,春意盎然。可见安万善吹奏的筚篥音乐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瞬息万变,富有变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词中描写较多的还有一位筚篥神童,名叫薛阳陶,是唐文宗和武宗两朝宰相李德裕的乐工。张祜《听薛阳陶吹芦管》云:“紫清人下薛阳陶,末曲新笳调更高”,可知他为江西紫清人士。据史料记载,有一次薛阳陶参加一个招待教坊乐工和艺术家的宴会。因年纪小,穿着又很破旧,大家都看不起他,但等他吹奏筚篥时,大家才大吃一惊,想不到一个十二岁的“小童”的筚篥吹奏技艺竟如此精湛。白居易特地写了首长诗《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诗中云:“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近来吹者谁得名,关璀老死李衮生。衮今又老谁其嗣,薛氏乐童年十二”。诗中不仅记录了三位筚篥吹奏高手关璀、李衮和薛阳陶的姓名,可知薛阳陶曾师从于李衮,十二岁就小有名气。诗中还着重描写了薛阳陶的吹奏技艺:“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润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发声。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急声圆转促不断,轹轹辚辚似珠贯。缓声展引长有条,有条直直如笔描。下声乍坠石沉重,高声忽举云飘萧”。从诗句中可见薛阳陶吹奏的筚篥,音乐婉转飘悠,时而细柔婉转,时而雄劲粗狂,时而轻风荡漾,时而倾天海啸。诗人对薛阳陶的吹奏技艺赞叹不已,大胆预言:“嗟尔阳陶方稚齿,下手发声已如此。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在诗人看来,薛阳陶年纪轻轻就已技艺非凡,如果坚持不懈地练习下去,必成大器,一定会超过关璀和李衮。薛阳陶的吹奏技艺不仅受到白居易的高度称赞,罗隐、刘禹锡、李德裕等诗人也有精彩描写。罗隐写有《薛阳陶觱篥歌》,诗云:“平泉上相东征日,曾为阳陶歌觱篥。乌江太守会稽侯,相次三篇皆俊逸”。刘禹锡写有《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诗云:“侯家小儿能觱篥,对此清光天性发。长江凝练树无风,浏栗一声霄汉中”。李德裕还曾为薛阳陶作《句》诗一首,诗云:“君不见秋山寂历风飙歇,半夜青崖吐明月。寒光乍出松筱间,万籁萧萧从此发。忽闻歌管吟朔风,精魂想在幽岩中”。可见薛阳陶不愧是长安筚篥演奏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此外,比较有名的筚篥演奏高手还有王麻奴、尉迟青、李龟年、关璀、李衮、董庭兰、李长史、张野狐等。

三、筚篥的音乐特点
  唐杜佑《通典》云:“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声悲”。筚篥这种乐器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管声凄厉悲凉,多抒发游子的思恋和怀乡之情。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本韵》云:“思妇多情珠泪垂,仙禽欲舞双翅起。郡人寂听衣满霜,江城月斜楼影长”,多愁善感的吹奏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吹出了一段缠绵悱恻、悲凉哀婉的乐曲,离人听了因思念而落泪;灵鸟听了振翅欲舞;人们沉浸在乐曲美妙动人的境界中,忘记了现实中的一切,直至乐曲演奏完,听者如大梦初醒,这才发现自己的衣襟已落满了寒霜。诗人抓住“声悲”这一特征,将筚篥的凄凉与作者心中的愁怨融合于诗句当中,呈现出一种愁肠欲断、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如“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白居易《听芦管》)。“无奈一声天外绝,百年已死断肠刀”(张祜《听薛阳陶吹芦管》)。“勿惜喑呜更一吹,与君共下难逢泪”(罗隐《薛阳陶觱篥歌》)。“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焱悲壮”(杜甫的《夜闻筚篥》)。“龟兹觱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刘商《胡笳十八拍》)。“白草黄羊外,空闻觱栗哀”(屈大钧《云州秋望》)。这些诗句写出了筚篥“声悲”的特点,哀怨切切,听后令人潸然泪下。
  由于筚篥音色深沉、浑厚、凄怆,对表达悲愤情绪有很强的感染力,诗人常常借它抒发伤时感事的情怀。如“夜闻筚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响。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欻更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杜甫《夜闻筚篥》)。诗人在江上夜闻筚篥后,听曲伤怀,想起国家的动荡不安,面对“干戈满”的残酷社会现实,诗人发出了“行路难”的悲愤慨叹,忧国忧民之情溢于笔端。“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岑参《裴将军宅芦管歌》)。“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白居易《听芦管》)。“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读者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凄凉的画面。
  两千多年来,筚篥在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筚篥以其旺盛的艺术生命活跃在中国乐坛,正放射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张雪媚.筚篥的源流及其历史演变[J].发表于  民族艺术研究,2007,(01).
  [2]李根万.西域吹奏乐器的之冠一华巢[J]. 发表于 (交响 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04).
  [3]李直,闫伟.筚篥: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J].发表于 《乐器杂志》,2012,(09).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10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