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综合管理 >
论文服务

从综合运输体系理论视角看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时间:2013-09-07来源:易品期刊网 点击:
一、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 
  (一)综合运输体系的概念 
  交通运输业是由具有各自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优势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运输方式组成的。在交通运输发展的初始阶段,各种运输方式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地发展起来的,即每一种运输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交通线路和运输工具,按照各自的运输管理方式进行运输生产活动,从而形成各自独立的单一运输体系。单一运输方式发展到自成系统、相对完善后,客观上需要整合运输链条上的各种运输资源,形成组合优势,提高运输效率,由此产生对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要求。而土地、能源、环境等外部资源的制约又加剧了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迫切性。综合运输体系的概念最早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学者G·穆勒指出,对于货物运输,综合运输是货物在两种以上运输方式上进行的无缝和连续的门到门运输。发达国家的综合运输研究是在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基本稳定,整体交通运输达到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各种运输方式形成较强竞争的环境下提出或形成的。因此对综合运输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运输过程中运输方式的合理利用和运输环节的有效衔接。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在交通大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可以有效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交通网络规划、基础设施衔接等方面作用。综合运输体系是相对各种单一运输方式的运输体系而言,包涵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在统筹规划下,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经济和资源利用优势,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综合体。本文认为,实质上,综合运输体系理论是按照系统论的理论,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交通运输各子系统内部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构建资源配置优化、运输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的理论体系。 
  综合运输体系的内涵比较丰富,一些学者和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组合,合理利用资源,引导运输需求。不同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和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应根据资源条件和需求引导的要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进行规划布局和优化组合,在有效满足运输需求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和节约[1]。 
  2.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和服务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和有机配合。各种运输方式在布局和能力衔接上要协调发展,同时,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行使用系统与交通网络供给系统要形成有机匹配,实现系统整体高效用和高效率。 
  3.连续、无缝衔接和一体化运输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在物理上要形成一体化连接、运行系统在运输服务、市场开放、经营合作、技术标准、运营规则、运输价格、清算机制、信息以及票据等方面要形成一体化的逻辑连接,运输全过程实现一体化的运输组织和服务[2]。 
  4.现代先进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以先进技术、信息化、智能化提高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管理及服务水平,实现能力供给增加、安全保障性提高以及经济、环保等[3]。 
  5.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与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一方面,要建立发达的、完善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另一方面,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结构和规模要坚持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战略,与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协调,要通过供给系统和使用政策以及宣传教育等引导人们树立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的交通消费观念和交通行为。 
  (二)综合运输体系理论在我国的实践 
  1. 创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时,基本上是借鉴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我国综合运输研究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仿效于苏联,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也由政府推动开展了综合运输研究工作。其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1956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其中交通运输方面第1项(3501)提出开展综合运输研究,主要任务是进行综合运输网发展规划研究。二是1959年成立综合运输研究所,建立了开展综合运输体系研究工作的机构和研究队伍。 
  20世纪50年代我国交通运输十分薄弱,发展落后。这一时期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理论认识可以概括为“一个根据,两个综合,三个比例关系”。一个根据,即根据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研究、探索交通运输发展问题。两个综合,即综合发展、综合利用。综合发展侧重于规划方面,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规划及其协调配套建设,组成综合运输网。综合利用侧重于现代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营和运行中的合理利用、互相贯通和衔接。三个比例关系,即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比例关系,即研究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现代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探索各扬所长、适应各自的吸引范围和协调发展,以及分流和投资比重等;运输方式内部的比例关系,促进同一运输方式的不同技术与装备的合理发展等。 
  2.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交通运输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明显的薄弱环节。这一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能力普遍不足,缓解运输紧张、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点。同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转变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发展思想的转变。在各种运输方式各自加快发展,弥补以前发展“缺课”的同时,交通运输发展理念逐步由以铁路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发展模式转向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发展模式。这一阶段,发展综合运输的理念被党和政府接受,1987年党的十三大采用“综合运输体系”概念,提出把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作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交通发展的方向。198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综合运输”。
3.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这一阶段各种运输方式基础实力进一步增强,建设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得到认同。发展综合运输,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的加快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并在发展中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与配合,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要求,逐渐成为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基本方向。1991年制订颁布的“八五”计划中提出“交通运输的建设要着眼于2000年或者更远一点时间国民经济发展对运力的需要,搞好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以增加铁路运力为重点,同时积极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并使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配套”。1996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以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形成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东西向、南北向大通道。合理配置运输方式,加快交通干线建设,突出解决交通薄弱环节,提高运输效率”。1997年时任总理李鹏在《建设统一的交通运输体系》指出“我国交通运输业应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基础,充分发挥水运,包括内河、沿海和远洋航运的作用,积极发展航空运输,适当发展管道运输,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交通运输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从以往铁路发展为主,以传统的技术经济特征作为分工主要依据,向各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合理配置、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在观念和政策上转变的发展时期。 
  4. 综合运输体系理论研究的完善阶段(2000年以后)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运输能力的提高和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等实践推动综合运输体系理论的发展。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到本阶段单一运输方式均获得大发展,各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布局和功能组成,交通运输发展由单一方式发展阶段进入多方式竞争合作发展阶段。在各种运输方式由主要独立发展向综合协调发展模式的转变中,综合运输发展的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这一阶段,通过对国内外综合运输发展的思想和实践的总结归纳,综合运输体系构建发展的主要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4]:一是各组成运输方式的多重性、平等性和包容性。从以往的强调分工转向了组合功能、组合发展。二是各组成运输方式在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合理利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各组成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等硬件设施和管理软件在物理上和逻辑上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紧密性、融合性和一致性。四是各组成运输方式的结构比例随需求结构变化并逐步趋于一致,其结构的技术水平随技术进步而不断升级。五是综合运输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来建立和发展。六是与传统运输体系相比,综合运输体系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适应当代经济多样化、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 
  二、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2012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9.88万公里(高速铁路935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424万公里(高速公路9.6万公里)、民用机场183个、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29个。总体上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被动追赶”的局面已有所改观,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适应能力仍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经济规模提升、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支撑力仍然不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运输需求尚未得到全面满足,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运输供给能力尚显薄弱。二是在自身发展水平上,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技术等级偏低,网络覆盖广度与通达深度有待提高。2011年全国有近40个地级行政中心和900多个县城未实现普通国道网的有效连接,尚有45%的地级市享受不到民航服务,许多乡镇、建制村尚不通公路。三是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还存在显著差距,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无论是按照单位国土面积,还是按照人均拥有量,路网密度指标均远低于日本、美国、印度。此外,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等级标准及水平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差距。 
  (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运输服务水平不高 
  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而缺少综合的发展,使得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与功能缺乏衔接的政策机制、标准支撑,造成了基础设施布局、功能上的衔接不畅,并且已经形成了与基础设施伴随的固化格局。运输服务方面,因各种运输方式在服务组织上的相对独立,加上设施衔接的不畅,要实现客货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推进旅客运输与物流的高效率运作,也将是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尤其在交通运输能力总体提升和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基本缓解的背景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衔接的战略作用愈加明显,各运输方式间的综合协调问题日益显现,设施与设施之间、运输服务与运输服务之间的衔接不畅的问题,将严重影响整体运输效率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综合运输成本的控制。 
  (三)外部资源约束越来越强,粗放发展难以为继 
  交通运输是资源消耗型产业,是占用耕地的主要行业,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的统计,1997年至2005年,交通建设占用耕地是全部建设占用耕地的20%,交通建设占用耕地比例是交通用地总净增量的60%,广东、河南等许多省份交通建设已经受制于土地指标,未来土地供应与交通用地需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交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比重已超过10%,与工业、建筑一并成为我国三大用能行业,舒适化、快速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出行需求的趋势,交通用能数量和所占份额将继续快速提高,而我国进口石油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着交通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和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我国已主动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减排责任压力,交通工具的排放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交通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我国交通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气候等资源的重大约束并且趋紧,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式发展越来越难以为继。
三、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基于综合运输体系的内涵,针对我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未来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主要对策有: 
  (一)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搭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平台 
  交通基础设施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和平台,对运输结构、服务水平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我国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客货运输需求规模仍呈增长态势。根据我国资源禀赋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预计到2035年左右才能基本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从现有交通设施存量和系统运输能力来看,我国综合运输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庞大的经济总量规模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今后一是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提高运输能力,以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设施提供能力充足的现代化运输服务,适应运输需求不断增长和出行方式不断变化的挑战,支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二是要充分利用我国交通设施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后发优势,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过程中着眼于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优化交通结构,强调网络化发展和网络化的物理衔接,为一体化的运输服务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应用提供基础。 
  (二)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实现组合发展 
  各种运输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都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不应强调某种运输方式而抹煞或主观延迟其他方式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总体缓解,为进行多种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结构优化、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发挥综合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今后交通运输发展理念要从强调分工、突出发展转向组合发展和协调发展。一是要优化方式结构,加强铁路、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促进从各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向综合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多式联运,着力提高综合运输体系的整体效率。二是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提高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水平,推进客运衔接的零距离和货运衔接的无缝化。当前要加快推进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通过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完善枢纽功能,提高综合交通枢纽对区际、区域客货运输的集散能力和效率。 
  (三)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对交通运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政府资金短缺,收费公路等经营性交通设施发展受重视,而且几乎任何交通建设项目,无论政府推动还是市场主体推动,都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政府更多地从社会公众和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切实保障交通普遍服务,促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今后交通发展在继续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必须重视政府的作用,一是交通领域市场机制的建立、完善需要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二是交通运输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需要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远未完成、交通运输的市场化改革任重道远、体制改革还待深化等,这些发展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或发展政策的引导。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强化并完善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其他领域的资源配置与调节作用,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率。 
  (四)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我国凭借后发优势把发达国家需要很长时期内完成的交通建设任务压缩到很短的时期里完成,但也会使发达国家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压缩到很短的时期内集中呈现。目前我国面临着与发达国家交通大建设阶段截然不同的资源环境约束,土地、线位、岸线、空域等资源将日益紧缺,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压力越来越大。今后要转变交通发展方式,推动交通发展由重建设向建设与服务并重转变,由重投入向投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并重转变,实现交通发展的经济可持续、资源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具体包括:加强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和监督,尽量减少交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经济承受力为前提,尽可能以技术和资金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占用,推动交通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转变;鼓励公共交通,加快铁路、水运发展,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占用;树立节约型消费观,加强需求管理,防止对私人交通(小汽车)的过度依赖。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