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艺术学 >
论文服务

以文绘声经典弥久

时间:2013-08-02来源:易品期刊网 点击:

  
  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音乐不像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不像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音乐主要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通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它重在“表情”,用“以声表情”的方法来创造“声情并茂”的听觉艺术形象。

《乐论》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由于音乐一方面是用来要表达情感的,另一方面,不同的情感又作用于一定的乐器和歌喉,而且它能够迅速地、直接地引起人的情感反应,从而支配人的感情。
  由于声音不具有形状、色彩等客观性,而且在古代随生随灭,不能持久存在,所以只有在文字中留下描绘。虽然音乐有时采用模拟自然声音的手法使欣赏者产生比较具体、确定的联想,但更多的是通过声音的比拟在联想中达到描绘。

以文绘声,它往往通过听众的不同反应来判断和表现出表演者艺术水平的高低。
  以文绘声,它往往利用通感这种特殊的比喻来表现音乐的魅力。人们的感官有时能互相勾通,互相生发,从这种感觉产生那种感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
  《明湖居听书》中,作者刘鹗就是通过听众不同的反应,凭借这种通感的作用,如同描绘了美妙的图画,让读者领略到王小玉说书的魅力:“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运用两个常人想不到的恰当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感受———由衷的佩服,虔诚的倾倒。写出了说唱的惊人魅力和莫名惬意。将无形的音乐,通过形象的比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变成闻之有声、视之有色的有形之物,写出那声音的神奇效果,显示出音乐的艺术力量。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喝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削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到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别开生面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绝,先比喻歌声又高又细,若断若续,响彻云霄;接着又通过人们攀登泰山的感受来表现歌声节节拔高,陡转奇变,突出了歌声的高奇亮险,的确有石破天惊之妙。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之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为的是。正在缭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先通过比喻描摹歌声陡落以后千回百折,瞬息万变,盘旋起伏,经久不息。再比喻歌声低落以后又忽然扬起的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开合变化。然后比喻爆发之猛,色彩浓艳,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极写声音变化之美。最后作者直接讲出自己内心感受。这里写的是视觉上的形象,但那飘忽抑扬、回环曲折、错综复杂的情状,却使人获得了听觉上的感受。
  王小玉说书这段描写,真是写得精彩之极。虽说作者“只觉入耳有说不出色妙境”,但他终于利用人们心理上的“感觉转移”和“内心感受”,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这种无形的妙境说了出来。叙述的层次分明,前后映带,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精妙,使飘忽易逝的声音至今犹如在读者耳际,以及景物烘托的浑融,最后一句来描写听着的如梦初醒的意态,从而烘托出说唱的妙境入神。
  再看白居易的经典诗歌《琵琶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不仅从她调弦校音就显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还写出了琵琶女在乐曲起调时的低沉舒缓,就像倾诉失意之情。不仅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神态和动作、技艺的娴熟,还写出指法的灵活多变,乐曲的内容丰富。
  接着文章选择三个代表性的乐段,用生动的比喻诉诸听觉和视觉想象,犹如亲临琵琶演奏现场,体会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
  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交错进行,而有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比之急雨,比之私语,比之大小明珠坠落不息的音响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而各具特色。
  第二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用对比并著一“滑”字,让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进入半终止状态,表现曲调流转的凝涩,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句是高潮到来的信号,接着是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这种热烈的紧张的场面,曲调高亢雄壮、妙语点睛。最后用“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表现出戛然而止,干脆利落。
  文章写出了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到逐渐凝咽,再到间歇停顿,最后到激越雄浑、紧张激烈,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不同琴弦的不同音色和音量。甚至还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来补充,通过听众的反应突出其声声感人,让人感到“余音绕梁”。
  当然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些形容琵琶的声音,虽也使人感到十分美妙,但那还只是从“急雨”、“私语”、“大珠小珠”的声音来比喻声音,没有超出听觉之外。唐代元稹在《琵琶歌》里同样以声喻声,“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在《悲善才》中也写“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而上文《明湖居听书》中提到的“一线钢丝抛入天空”、“攀登泰山”等等,都是以目代耳,从视觉引起听觉,使人从事物的具体形状想象出飘忽声音,似乎更为巧妙。朱自清《荷用塘月色》中,也有一句这样描写荷花的幽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那渺茫的歌声给人似有似无、似断似续的感觉,作者把随微风飘忽而来的清香写了出来,这真可以说是以耳代鼻了,怪不得“闻”字要从“耳”呢!

《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古人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谓丝弦乐器不如管弦乐器,更不如人的嗓音。苏州以前有一个风俗,在中秋月明之时聚会在虎丘千人石上唱昆曲。人们置身林间巨石之上,皓月当空,万籁俱寂,只有昆曲悠扬动听,自然会产生绝妙的意境。明代诗人袁宏道在《虎丘记》中写下当时情景“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清代剧作家李渔听后也大为感动,写下“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也是用说不清打个比的方式来解决,通过“飞鸟”和“壮士”听了以后的感觉来表现音乐的曲折、回转、细腻、缠绵。
  昆曲的唱腔被形象地称为水磨腔,优雅婉转,清代著名文学家徐渭说“昆山腔流丽悠扬,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转音若丝,婉丽妩媚,一唱三叹。
  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色彩的,奏乐的能手能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从曲调中体会到奏曲者的情思从而受到感染。有的作者甚至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犹如画龙点睛。
  同样在《乐记》中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说:“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所以我们能通过文字所描绘的声音,尤其是通过听众不同的反应来判断和表现出表演者艺术水平的高低,化无形事物为有形。
  所以我们能体会文字所描绘的声音,尤其是利用一物数喻,妙语连珠,从而表现音乐的魅力。

参考书目
  人民出版社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江苏文艺出版社沈新林著《稗海探骊》
  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幽兰飘香》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肖常纬编著《中国民间音乐概述》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