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免费论文下载 > 文史哲学 >
论文服务

海洋文化的科学思想发轫

时间:2013-01-09来源:易品期刊网 点击:
  海洋文化的科学思想发轫
  【摘要】海洋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思想底蕴,海洋文化的科学思想发韧,重要的工作是:剖析和发扬海洋文化所显现的珍贵的科学思想价值;发掘海洋科学文化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精粹;将科学文化的珍贵思想意蕴加以传承和弘扬.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关怀,这之间是有韧度和张力的,做好这一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海洋;科学文化;思想发韧
  近年来,关于科学文化的讨论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这些讨论对于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透过目前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就理论本身的建构而言,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第一,科学技术哲学并不只是从哲学思辨而来的结果,更是在整合文化理论基础上的成果,这也意味着如果不能真正地实现整合,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仍然不可能真正地深入下去;第二,由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壁垒,学界对科学文化的理解仍然存在着问题,这需要在拓宽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重新探讨科学文化的深层结构;第三,随着历史与思想的发展,科学文化在当代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需要在具体领域如海洋的层面厘清这些挑战及其与科学文化内在逻辑的关系,以便真正地澄清科学技术哲学当代发展的语境.本文着重关注的是第三个问题.
  1文化·科学·科学文化
  我们可以以内在论和外在论的观点来看待文化.内在论或称为认知论的观点认为,文化包括思想、信仰和认知等能够表征特定群体的因素.而外在论的观点则认为,文化是社会群体可观察的行为方式、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文化实际上可以说是我们思考、言谈以及研究的背景,它是一切意义的源头.C·吉尔兹(C·Geetz)关于"文化"的定义比较符合现今的情形,他说:"文化不是一种力量,不能任意把它当成是社会事件、行为、体制、过程的原因;它是一种情境(context),把上述东西置于其中来描述(深度地描述),才为人所理解"[1].吉尔兹为文化研究指明的方向和中心的任务是,强调解读意义而不去寻求因果说明的法规.
  如今,科学是一种文化的观念已经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哲学家所接受,虽然在如何解释这种文化的方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出入.默顿(R.K.Merton)对科学文化的考察就是一个经典的范例,他将科学文化区分为社会结构和认知结构两种结构,引导我们从外在论与内在论两个方向去考虑问题.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地张扬科学文化的认知结构,而默顿主义者更侧重于分析社会结构,他们更在意规范性的结构.库恩(T.S.Kuhn)关于"范式"(paradigm)和"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整体论意义上的科学文化.他认为,任何一种社会结构都直接指向,或者潜在地隐含着与之相关的认知结构.库恩的研究进路对后世影响极大,不论是新经验主义还是历史元方法论学派,不论是社会建构论者还是各种形式的科学文化研究者,大体多是遵循库恩的道路.1966年,劳斯(J.Rouse)出版了《参与的科学:如何哲学地理解其实践》(EngagingScience:
  HowtoUnderstandItsPracticesPhilosophically),明确界定了"科学的文化研究"的概念,主张用文化研究的路径来考察科学文化.他说:"我之所以选择'文化'这样的术语,是因为除了能表现异质的东西(文化一词既包含社会的实践、语言的传统、或认同与交往、以及连带组织,还包含'物质文化'的意思)之外,它还蕴含着有关意义的构造和领域的意思"[2].在劳斯看来,只有"文化"这样的词汇才足以贯彻某种异质而又通达的、多元而又开放的科学观.
  如果接纳非本质主义的观点,那么我们可以更好地一窥科学文化的状况.罗蒂曾说:"自然科学并不自然."他的意思是说,科学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要受到历史给定条件和规范的制约.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游戏的理解也同样表达了非本质主义的观点,他指出:"我想象不出比'家族相似'(familyresemblances)更好的表达式来刻画这种相似关系;因为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之处:体形、相貌、眼睛颜色、步姿、性情等等;它们之间同样都有部分相似(overlap)和交叉相似(crisscross).所以我要说:'游戏'形成一个家族"[3].这种"家族相似性"的隐喻有力地批驳了一切本质主义的教条.
  将科学理解为一种文化,这就意味着把科学当作直接参与的实践,而不是将它作为"对象"或"他物"加以对待.我们对科学的考察,应该是科学对自身的文化意识,包括它对自身的认识论意义及政治关系的反思.科学的"反思性"(refrexivity)要得以落实,就必须把科学理解为是实践,正如D.哈拉威所说的:"对自然诸科学……的文化和政治的评价,不仅是'外在的',更应该是'内在的',因为这种评价已经与评价者的旨趣和利害关系深深地交织在一起了,当现实中的人叙说作为条件的生活时,本身已经成为意义源头的实践领域的一部分了"[4].
  深入剖析科学文化的内涵,可以发现,所谓的科学文化,大概包含有这样的含义,其一是科学、文化,其二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科学文化有它自身的结构和功能[5].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海洋科学文化,指的是这种海洋文化应当是科学的,必须有科学的含量;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文化的海洋科学,必须要有文化的气息、文化的品味以及文化的质地.科学进入文化,文化的先进性就更得以突显.海洋文化是现代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2含意识形态成分和不含意识形态成分的海洋科学文化思想发轫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决不能忽视海洋科学文化的,这里我们主要从航海来谈一谈海洋科学文化,从近现代海洋科学文化的中西比较中阐述我们的研究成果.
  著名的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I.B.Cohen)在他的名著《科学中的革命》中讨论革命性科学思想的构成时,很有见地地提出可以从含意识形态成分(哥白尼、爱因斯坦)和不含意识形态成分(场论物理学、量子力学)两个方面来考虑[6].科恩的这个思路,是受到1973年在牛津的一次赫伯特·斯宾塞讲座上,卡尔·波普尔对科学革命和意识形态革命做了区分而联想起来的.这种思路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
  2.1含意识形态成分的海洋科学文化中国传统海洋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很早就掌握了造船和航海技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中国传统海洋科学技术发达的最好体现.郑和下西洋时充任中坚力量的是大型宝船,仅第七次航海,就率领着有27800余人和百余艘远洋帆船组成的船队,其中大船有62艘,最大的船甚至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7]."郑和下西洋的大型船队组成包括宝船、马船、粮船、座船、战船和水船等各类船舶,是一支拥有先进造船技术的特混船队.船队所采用的航海技术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拥有测深辨位法、对景定位和天文定位等多种船位测定方法.同时还掌握了多种导航技术,包括路标导航和天文导航技术.
  郑和船队还广泛使用了海图和航路指南,运用以磁罗盘定向和以更数定航程的针路技术,使计划航迹与实际航迹保持一致,只要"更数起止,计算无差,必达其所"[8].
  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宣扬大国富强,推行怀柔政策,《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七曾载:
  "宣德五年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筹赍诏往谕诸番国[9]."(《明宜宗实录》
  卷六十七).除了怀柔政策以外,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政治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明成祖朱棣在建文元年夺取其侄建文帝的帝位,年号永乐.明成祖称帝之后,传说建文帝逃亡西洋,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寻找建文帝.
  郑和1434年第七次远航归来以后,怀柔政策成效显著,来华的使节盛况空前,而明成祖也早已死去.郑和下西洋的两个政治目的已经消失,再加上郑和每次出海,装载的是大量价值昂贵的金银、铜钱、瓷器、丝绸和棉布等,而换回的只是专供皇室贵族享用的奇珍异宝、香料、补药等各种奢侈品.每次远航都耗资巨大,入不敷出,对封建统治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远航失去了政治方面的强大动因,再也难以持续下去了,自唐以来名震海外的中国远航,让位于欧洲.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包含着浓厚的海洋科学文化色彩;郑和下西洋,又是包含着以政治目的为动因的具有浓厚的含意识形态成分的远航.
  2.2不含意识形态成分的海洋科学文化众所周知,国际意义上的商品交流和资本的商品贸易首先得益于通过远航导致的"地理大发现",历史证明,这项伟大的举措是海洋科学文化的重要舞台表演.
  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大陆.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发现了新航路.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远航的壮举.
  产生于古希腊的欧洲传统的大地球形观念,最早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创立的,最后由亚里士多德进行了全面论证.13世纪,西方学术界甚至有人公开主张大地球形说,培根还提出了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亚洲的可能性.远航除了要有科学的宇宙理论之外,还需要绘制精确的世界地图.
  古希腊因所处之地腹地小,可耕地少,所以多使用为远航服务的大范围小比例尺地图.这种图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地描绘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港与陆地之间的正确位置.西方传统地图学的代表是托勒密的《地理学》和运用正轴圆锥投影法编制的世界地图.西方这种根据经纬度、地球大小和已知世界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必然而且也可能对地球的其余未知世界进行较为科学的猜测的.
  地理大发现本身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价值.它第一次验证了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假说,证实了"地球五带说";确立了墨卡托投影、等高线、圆锥投影等基本的地图绘制;建立了地理学理论体系的行星地理观念;开辟了西方地理学史上新的发展时期,使地理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天文学、力学、数学、大地测量学及机械制造技术等学科的发展,成为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地理大发现还开启了比较研究、归纳法和实验方法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科学方法论意义.
  就科学文化的意义而言,地理大发现是一种崇尚自然的科学认知活动和科学实践活动,它充分体现出的是对科学和对理性的追求,这种理性科学精神在现今社会仍具有实际意义.
  从上述的重要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含意识形态成分如郑和下西洋把航海这样的壮举服务于天朝帝国的强大,实际上是在航海举措中灌输了一种文化,这是一种含意识形态的文化.这种航海文化的根本目标就不是导致地理大发现,而是在那个时期宣扬了东方大国的"强大".不含意识形态成分的如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导致的则是地理大发现.
  这两个经典的例子的确深刻地给人们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历史事件,但是,从含意识形态成分和不含意识形态成分两方面来考察海洋科学文化的结构,情况是很复杂的.如何吸取两个方面的意义、优点和价值,存在很大的余地.在这里,思想发韧是必要的.不管是含意识形态成分的,或不含意识形态成分的,都应有思想发韧充实海洋科学文化的内容和精神;而过分地强调单极的发挥亦不可取,需要保持必要的张力.我们重视海洋科学文化的思想发韧,就是要实现海洋资源向海洋文化资本的转化.
  3海洋资源向海洋文化资本的转化把海洋资源转化为海洋文化资本就是要倡导海洋科学文化.由于世界区域、国度的不同,地球上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在这种转化中,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海洋福祉与海洋灾害世界海洋面积大约有3.61×108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0.8%.在浩瀚的大海中蕴藏着丰富的能量、能源和空间.在人口急剧增长,能源消耗日益增多,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下,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海洋.日本曾认为"海洋开发技术"是未来社会竞争的三大技术之一.世界海洋国家均充分认识到海洋科学技术能力是参与世界海洋竞争的关键所在,发展海洋科技来促进本国经济的新增长,正成为全球海洋发展的战略趋势.海洋开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而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危害.
  如以开采石油为例,目前,初步查明大陆架的海底石油可开采储量大约相当于陆地石油储量的3倍,达到了惊人的2.5×1011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能源危机,更使得对海底石油的开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迄今已有近40个国家在开采海底石油,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海洋石油的调查勘探和研究工作.现已查明在环太平洋区含油气带约有17个新生代沉积为主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油气资源量估计达1.0×1010~1.3×1010.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获得长足进步,1989年,我国东海域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相继建成了"平湖四井"、"宝云亭一井"、"残雪一井"等三口可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的油井.
  显然,海底石油的开发是能造福于人类的,海洋石油及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已为人类获取资源开辟了又一个光辉前景.但是,海洋灾害也是不能忽视的,如2011年发生在渤海湾的康菲公司漏油事件就非常典型.
  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字:海水"受污染面积超过5500平方公里","附近最高石油浓度超标86倍",漏油量之多实属罕见.虽然此次漏油总量仅占墨西哥湾漏油事故的1/10左右,但渤海湾的面积只有墨西哥湾的1/20,因封闭程度要比墨西哥湾强得多,所以计算出的油污染负荷量比墨西哥湾漏油高出1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渤海湾的漏油事故所造成的污染强度要超过墨西哥湾漏油事故.
  渤海湾漏油事故造成的海洋灾害是非常巨大的,数万吨石油进入海水后,将很难被海水所稀释.石油在海水中将发生一系列包括扩散、蒸发、光化学氧化、微生物氧化等复杂的变化,渤海海域即将发生的生态问题可能有:影响渤海海域乃至部分黄海海域的鱼类洄游产卵;一些物种可能会加速灭绝;一些难降解有毒物将进入食物链;渤海海洋功能明显减弱……如继续恶化,生态系统将会严重失去平衡,病毒变异类疫病将会随时出现.
  此次漏油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康菲公司违规作业造成的,所以合理的开发海底石油已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海洋科学文化的角度出发,应该实现海洋资源向海洋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本(culturalcapital)是一种已被广泛接受的社会学概念,由皮耶·布迪厄(P.
  Bourdieu)在《文化再制与社会再制》
  中首先提出.贝克尔和福尔克认为"文化资本"指的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概念包含了道德、伦理和宗教的色彩.从海洋科学文化的角度来看,海底石油开发不能是豪取掠夺型的,应当要讲究海洋科学文化,实际上这里面也涉及到创造海洋科学文化具有保护国家领土安全的意义.
  这里面所说的领土安全不安全,不但包含着是否是人攻击人,消灭人的意思,还包含着受掠夺危害了的自然界(包括自然资源)对人的攻击和伤害.
  2)利用、改造与人文关怀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时代,陆地空间及其资源已严重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浩瀚无垠的海洋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蓝色的巨大宝库和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我国是海洋大国,珍惜"蓝色国土",开发利用海洋,是发展我国经济及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海洋领域内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进步在海洋国土安全和海洋产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重视发展海洋高新技术的沿海国家达到了100多个,他们普遍注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提高海洋环境探测、海洋资源调查开发、海洋油气开发等技术.为了确保自身技术优势,许多国家纷纷加大海洋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日本、美国、法国等国,每年以4%左右的速度加大对海洋研发的投资力度,目标是将海洋高科技作为海洋开发的重中之重,依靠先进的海洋高新技术实施其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
  例如美国.2007年1月,美国在《美国海洋科学未来十年之路-海洋优先研究领域计划和实施战略》的报告中,确定了美国未来10年将以海洋预测、对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支持和海洋观测能力等作为海洋研究的优先领域.美国在海洋探测、海洋机器人和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诸多方面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同样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研发.海洋开发在2001年内阁会议批准的科技基本规划中,就被确立为维系国家生存基础的优先开拓领域.2004年,日本研制成功了可在3000m深的海洋中行驶3518m的无人驾驶深海巡航探测器"浦岛"号,创造了世界纪录.英国则将精力放在海洋观测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其强项是海床测绘和水下机器人.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2007年12月启动了名为《海洋2025》的重大海洋研究计划,将在未来五年内投入约1.2亿英镑的科研经费.
  海洋科学文化的发展说明,要实现海洋资源向海洋文化资本的顺利转化,保护海洋环境是人类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做到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才能妥善地加以解决.海洋保护(oceanprotection)又称海洋环境保护.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控制海洋污染,改善海洋环境;二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持海洋生态平衡.针对海洋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国际社会制定了有关法规,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调整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美国在其《21世纪海洋蓝图》中提出:对于重要鱼种的生存环境做必要的整治;加强研究海洋化学变化,整治海洋污染的威胁等.2006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在夏威夷群岛建立一个面积约为3400万公顷,有7000种不同鸟类、鱼类以及海洋哺乳动物的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这一举措被誉为"开辟了保护海洋的新纪元".日本作出了防止海洋污染的具体规定:实施对船舶向海洋排废的有关规定;研究削减船舶排出CO2的办法;研究对付浮游性废弃物和大规模油污染的技术.英国政府在21世纪初成立了"海洋管理局",修改通过了《大渔业政策》,禁止在苏格兰西北部离海岸12海里的范围内使用破坏海床的渔具.加拿大制定了针对石油等有害物质流入海洋的预防体制,制定海洋水质标准和海洋环境污染界限标准,加强对海洋生物种群的丧失和劣化、海洋气候变动的影响、深水生态系统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截至2007年已建成了6个联邦海洋保护区.
  事实证明,人类只有与海洋和平相处,才能实现海洋资源向海洋文化资本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政府所做的大量工作就是基于对海洋的人文关怀.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海洋都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和海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彼此互为存在的条件,形成了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整体性.人与海洋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人类是这一系统的中心,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依靠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正视海洋的内存限度.人类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了依然要向海洋"索取",而且索取的东西将越来越多.要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使其朝着能使人与海洋协调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必须赋予海洋以人文关怀.在海洋问题上,开发、利用和保护、关怀这之间是有韧度和张力的,而作为主体的人在思想上是应当积极主动并且讲究科学的,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发展的理念.
  3)国际合作与国家利益、民族精神在科学思想中,思维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方法因素作为构成思维方式的要素一旦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联结起来,便介入新的思维过程.习惯因素则是指在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制约下,按照一定的思维方法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无数次的反复,"习惯成自然",从而使思维活动的逻辑行程定型化为某种固定的习惯势力[9].海洋科学文化要实现海洋资源向海洋文化资本的转化,也包括习惯和方法.思维方式指导人的活动,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各国的思维方式不同,各国的最终目的都是在海洋开发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为了有效平衡国家利益和民族精神,就必须重视海洋探测和考察方面的国际合作.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陆续实施的《深海钻探计划》(1968-1983)、《大洋钻探计划》(1983-2003)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2003年至今)等重大海洋钻探计划及2000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全球海洋实时观测网计划》都吸引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主要海洋国家参与,在此过程中,国际海底管理局、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等许多重要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海洋大国争夺国际组织领导权的竞争也由此突显.
  海洋资源向海洋科学文化资本的转化要顾及国际合作、国家利益与民族精神,除了思维方式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外,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为在从事任何事业中,有利的时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的努力三者合一是通向成功道路的最完美条件.将人文引入海洋科学,可以加速海洋资源向海洋文化资本的转化.具体而言,天时就是指研究方向一定要瞄准国际需求.就全世界范围而言,现在世界各海洋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视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将人文理念引入海洋开发.地利是指许多沿海国家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自古以来就具有海洋开发的传统.人和是指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历经几个世纪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向青少年普及海洋科普知识,进而唤起全民的海洋意识.
  对于国家的海洋事业而言,赢得公众对国家海洋战略的理解和支持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海洋资源才能顺利地实现向海洋文化资本的转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海洋科学文化已然成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前进方向.海洋科学文化不仅涉及到海洋科学知识,而且还涉及到海洋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要善于把海洋资源也作为文化来开发.尤其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文化资本中,一方面要讲究这种文化科学技术的含量,提高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另一方面又要在海洋的开发中讲究文化质地、文化品位,这样就不会导致掠夺性不计后果开发所带来的领土、国家的损失和伤害.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200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开始把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义为"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号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成为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行动者.
  在海洋世纪已初露峥嵘的今天,海洋科学文化的思想发韧只是初步探讨,未来还可以在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的框架下进一步挖掘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与海洋共生共荣的哲学意蕴
  • 认准易品期刊网

1、最快当天审稿 最快30天出刊

易品期刊网合作杂志社多达400家,独家内部绿色通道帮您快速发表(部分刊物可加急)! 合作期刊列表


2、100%推荐正刊 职称评审保证可用

易品期刊网所推荐刊物均为正刊,绝不推荐假刊、增刊、副刊。刊物可用于职称评审! 如何鉴别真伪期刊?

都是国家承认、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可查询,并全文收录。


3、八年超过1万成功案例

易品期刊网站专业从事论文发表服务8年,超过1万的成功案例! 更多成功案例


4、发表不成功100%全额退款保证

易品期刊网的成功录用率在业内一直遥遥领先,对于核心期刊的审稿严格,若未能发表,全额退款! 查看退款证明

特色服务
杂志社内部绿色审稿通道,快速发表论文
发表流程
论文发表流程
专题推荐